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彼此激励 成就突破

保良局安老服务团队致力推广长者保健的理念,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班,更於2003 年起推行长者健身训练计划,以鼓励长者培养运动习惯,迈向健康晚年生活。   以人为本 从心出发   与成年人不同,长者在健身前需接受更严谨的评估。体适能教练会先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如患病记录、服药情况等,并按长者的运动习惯及目标,度身制定合适的健身计划,例如∶避免让关节出现严重退化的长者进行高强度及高负重的运动,以免伤势恶化。然而,健身计划不单只考虑了长者的身体状况,保良局方谭远良健乐中心主任—— 黎志荣(右图)坦言更要照顾每位长者的心理状况∶「并非所有长者都热爱运动,特别当训练未见成效会容易泄气,所以我们更要想办法提高长者的运动动机,例如除了让长者接受器械训练以外,鼓励他们参与群体运动,与其他长者一同做毛巾操、跳健身舞等,让快乐激发他们多做运动。」 助人自助 感染快乐   长者做运动所得到的成效虽然比年轻人慢,但持之以恒地坚持终会有所成效。黎sir 表示教练团队最高兴的莫过於是见证长者由「做不到」变成「做到」,想到多年前的一个成功个案,更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婆婆起初因为膝关节退化而要以轮椅出入。经过训练后,她逐渐可以以三脚架代步,甚至现在只需用拐杖便行了。」   也许运动点燃的不单只是长者的活力,他们转变所带来的喜悦,更是一直在点燃团队服务的初衷。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处理份内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时间,或许难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负责协助弱能人士投入职场的职业康复导师梁海俊(梁Sir)不认同,工作内,他不惜花数月费唇舌,只为教导学员何谓有礼貌;工作外,他跑到老远上咖啡课程,只为熟习职场运作,好让学员更易掌握其教学。梁Sir说,「这里不止是一份工⋯⋯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27岁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的职业康复导师,约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内的咖啡阁,为不同程度的弱能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学习一般咖啡店及小卖部的销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阁起初只是如小卖部一样,卖汽水、零食、罐装咖啡,没有烧卖、鱼蛋等熟食。但梁Sir认为,职场工作没这样简单,便利店有蒸炉卖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机,遂与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设备。他说,「部分学员在宿舍生活,对社会事物感疏离和陌生,设备贴近生活,希望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虽曾在大型连锁快餐店任兼职,但梁Sir仍自觉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报读咖啡课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后,就跑到新蒲岗的工厦上课,上足3个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后来懂得各类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为咖啡拉花。   努力装备自己,梁Sir希望能为学员显出示范作用。他说,咖啡课程中导师是看示范,再让他们尝试,故用同样方式指导学员,并加以鼓励。   轻度智障学员郑伟新(阿新)2、3年前初来实习时,性格内向,未明白如要对客人「有礼」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释,因「有礼」包含说话语气、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时,都以身作则,细致如「收你几钱、找你几钱、多谢」,他都会坚持讲。谈起阿新现时已可处理卖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亲手为家人冲咖啡,本因受访而紧张的梁Sir都展露欢颜。   硬件以外,梁Sir更关心学员心态。以往有学员抗拒与他人沟通,非常不喜欢和他谈话,即使他关心学员为何戴口罩,该学员都是只回一句:「唔关你事!」但随他坚持每日关心学员,半年后该学员最终变成「开笼雀」,经常主动与他分享日常所见所闻。   面对各学员不同情况,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带点长气,像「干净」、「落场」的概念,只要学员不明白,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梁Sir说,「学员们不理睬他,其实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诚关心学员,他们都会感受到。这里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时45分打卡,5时33分就可以说拜拜⋯⋯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以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住宿儿童在爱中成长 — 访问「亲亲天使」杨姑娘

  父母的爱护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滋养他们身心灵发展。然而,由於各种原因,一些儿童却未能得到原生家庭的照料。保良局为这些儿童提供住宿及照顾服务,由住宿幼儿工作团队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和饮食,确保他们得到周全的照顾。 除生活上的基本所需,保良局亦重视儿童的心灵需要,因此在家舍特设「亲亲天使」,由特定的住宿幼儿工作员担任儿童的依附对象。「亲亲天使」除了日常工作外,会额外安排「亲亲时间」,一对一与配对的儿童聊天或游玩,了解他们的情绪及感受。保良局服务经理马寳霖表示,住宿儿童因原生家庭问题无奈需居於陌生地方,所面对的担忧及不安难以用笔墨形容,因此希望透过替住宿儿童设立依附对象,助他们渡过艰难时刻。   【以时间和爱心建立信任 改写彼此生命】   杨姑娘担任住宿幼儿工作员已有七年,亦是「亲亲天使」之一,她指工作的最大挑战是要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她分享与儿童相处的心得:「只要有共同话题,就能打开话匣子,所以跟小朋友相处一定要多聊天,多沟通。」她续言:「小朋友情绪波动较大,透过聊天和日常生活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从而找出能够纾缓他们情绪的最佳方法。当我们愿意主动向前走一步,他们也会信任我们,向我们倾诉心事。」 「亲亲天使」犹如住宿儿童在家舍中的亲人,杨姑娘笑说小朋友事无大小,即使是鞋子不合穿这般琐事也会主动告之。杨姑娘嫣然一笑地说:「他们有时候更会突然跑过来在我的脸上亲一亲,然后静悄悄地跟我说『我钟意你呀』。」   「亲亲天使」的工作为住宿儿童的生命注入温暖,同时亦改写了「亲亲天使」自己的生命。「从前我很怕血,但我发现原来爱可以战胜恐惧。」杨姑娘回忆道∶「有一次我的『亲亲儿童』不慎跌倒,血流得满脸都是,我毫不犹豫就抱著他去医疗室,当我稍微冷静下来,才发现我的衣服已经被血染满了。」后来,由於小朋友的头部有缝针,不能接触水,杨姑娘便不辞劳苦地每天帮他洗头。滴水穿石,每一次的付出与关心就成为了搭建双方信任桥梁的一砖一瓦。   对杨姑娘来说,与住宿儿童的深厚感情赋予了这份工作不一样意义。「看到小朋友成长、改变,我就十分感动。我们陪伴他们长大,以身作则,期望他们长大后拥有良好的品格,并懂得如何待人处事。」「亲亲天使」既是住宿儿童的导师,又是朋友,更如亲人。在一众「亲亲天使」眼中,能陪伴住宿儿童长大,见证他们蜕变成长就是一趟最美丽的旅程,也是最美好的瑰宝。
运动是……由我,变我们

运动是……由我,变我们

保良局社工篮球队最初只由几位来自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夏中)的同事组成,现在已有二十多位来自不同社会服务部的单位同事参与,包括院长、社工、事务长、宿舍导师等,更愈打愈有默契,并在社工机构篮球赛中多次夺标。 原来球队成立初期,夏中院长希望透过篮球增加同事归属感和交流,便组成一支球队,报名参加社工机构篮球赛。球队成立之初,球员之间不太熟稔,实力参差,纯粹旨在参与。后来渐渐培养默契,实力和战术方面均有所提升,陆续亦有新成员加入带来新火花,并投选出教练和队长,球队状态渐入佳境。其后每年都组队参赛,近两年的社工机构篮球赛事中更夺冠。   夺标靠团队默契   社工篮球队至今成立九年以来,领队杨子奇(Steven)( 上图右一) 一直都是重心球员,曾与不同组合的队员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让Steven 印象最深的可算在第二十五届的社工杯季军赛。他忆述当时与另一位队员相继扭伤,士气一度低落,凭著队友冷静和严密防守下,终捧得季军。Steven 分享∶「由於队员来自不同的服务单位,各自因为工作及家庭关系,即使赛季也只能一星期练习一天,能够胜出比赛全靠队员自行练习,而领队、队长和教练就好像蒸气火车头一样带动著整支队员,凝聚团队向心。一个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并非著重奖杯的多寡,而是靠队员向著一致的目标勇往直前,互相感染方能取得成功。」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我的咫尺善行: 修补破口

    「见她校服外套破了一个大洞,我为她好好修补,想不到,之后她态度开始转化了。」保良局新生家「大何姑娘」 (昵称)分享她做的一件咫尺善行。 新生家,是全港唯一宪报刊载及由非政府机构营办的儿童「收容所」,提供紧急儿童住宿服务。 大何姑娘在保良局工作达20年,大部份时间也在新生家渡过。粗略估计,这20年来,她在新生家迎接及照顾过接近800个0-18岁儿童/青少年,每一个,也因著紧急突发的家庭事故,或许带著惊慌伤痕而来。 「我们为每名新入住的小朋友安排 『#黄金两小时』,小朋友入住时,我们会把握头两小时,由特定同事陪伴,以减低小朋友在陌生地方的忧虑及不安,我们会预备welcome drink(纸包饮品),以及一些小食及玩具,而最重要,我们会充满爱心地接待,希望小朋友尽快适应。」 不难想像,小朋友因突发事故而入住,心里难免盛载著旁徨、恐惧甚至伤痛,这些伤口,会影响他们去接受同事们的关顾,不少时候会有态度差、抗拒的表现。对此,大何姑娘有特别的方法及心态去应对。 「只要有怜悯、包容、耐性,就算是作一件小事,小朋友也会真切感受到的。他们适应能力很强,我反而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多年前大何姑娘曾照顾一个中学女生,初时她对同事们的态度很恶劣,亦有较多行为问题,例如不守规则、故意上学迟到、故意不理睬同事等。有一次大何姑娘见到她校服外套烂了,竟成为打开破口的机会。「我为她修补了衫上的破口,之后想不到她态度大大转变了,开始可以打开话题倾偈,很记得有一晚,与她分享时,开始分享到家事,大家也倾至大哭起来。之后大家关系也改变了,虽然仍要时间慢慢建立,但我也有很大的成功感啊!」 对孩子显示关怀,即使是一件看似细微的事,但往往触动孩子渴望已久的爱心。一次剪甲、一次梳头、拍一下膊头,也可以让孩子重新感受到被爱,从而慢慢修补他们身上承受不了的伤痕。为让孩子得到更多关爱,新生家设有「亲亲孩子计划」,让同事配对不同孩子,作更深入的关顾;新生家亦推行「读书乐计划」,聘请老师按儿童学习能力及进度,分小组去教学,让突发入局的儿童在难以即时回到原校的期间,持续得到学习的机会。 儿童待在新生家的时间或许不会很长,但同事们的照顾却对他们影响深远,成为他们在低谷时的救生圈。这份很短时间却很接近的关系,相信亦会让同事们留下很深的感受。「我当他们是自己家人架喇,曾经有一个小朋友,因十分特殊情况,住在新生家较长时间,看著她长大,好像自己凑大个女一样,她离开新生家时我也有失落感。」有失落,同时仍然有盼望。「小孩子们在情绪及行为上,是可以有转变的,见到每一个来的小孩,慢慢喊少了,笑多了,我也感到很开心。」 新生家5岁小朋送给大何姑娘的画像,她十分喜欢。提到有什么勉励一众新生家的小孩,大何姑娘轻轻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不要与别人比较,只跟从前的自己比较, 才能令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