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一封感谢卡 包含了感谢和肯定

俊俊在保良局慧妍雅集幼稚园暨幼儿园毕业快将一年,这天放学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幼稚园探望校长和老师。「你长高了许多呢!」眼前的俊俊不只长高了,说话也成熟了不少。 忆起这三年来俊俊在幼稚园的点点滴滴,俊俊妈妈心中泛起无数感动。「我们是双职家长,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爸爸有时还要OT,好在幼稚园有提供延展服务,我们可以放心将俊俊交托给学校。」俊俊从K1开始,每天课后都会留在学校至六、七时,无奈 疫情突袭,全港学校曾一度停课数月。「疫情初期,我们的确很懊恼,毕竟家中长辈年纪大难以长时间照顾俊俊,庆幸学校灵活弹性的安排,提供托管服务,让我和爸爸可以继续上班。」   疫情停课期间,学校持续开放给有需要的学生,当时回校的学生寥寥可数。「由於学校只能提供基本的照顾,每当俊俊做好功课,就会主动帮老师担任小助手,又不时找我聊天,无论是日常课堂趣事,抑或是心事秘密等都无所不谈,使托管的时间过得充实。」成为俊俊最佳玩伴的黄老师道。 俊俊能够在疫情期间,仍然愉快度过学习旅程,妈妈最感谢校长、各位主任和老师,甚至是校务员姐姐的用心教导和照顾。「即使去年疫情期间,实体上课的日子不多,多得学校的体贴支援,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爱。看见俊俊这三年来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性格慢热的他,在学校结识了不少朋友,全赖学校活动教学,令他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混龄教学,令他学会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相处,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总是会捉著我和爸爸分享学校趣事,又会表演唱歌跳舞,所以俊俊K3毕业时,便亲笔将所有感谢说话一字一句写在卡上,藉此向学校送上最真挚的谢意。」   这封简单的感谢卡,包含了俊俊一家对学校每一位教职员的感谢和肯定。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对我嚟讲,做善事只系谂住付出,能够同呀女一齐助养,不知不觉间令我哋嘅关系更加密切,更多话题,呢啲原来系我自己都未必察觉到嘅收获。」   要坚持行善多年,谈何容易;更何况是把善行传承,影响家人及身边人?但眼前的黄太及黄小姐做到了,二人一起助养儿童,转眼已是二十载。她们的善行持续多年,宛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孕育生命为己任。   除了想做善事,黄太二十年前参加助养计划时,也希望透过此计划教育子女一颗乐於助人的心,因此她决定带同子女一起探望受助儿童。「当时期望受助儿童同我嘅仔女能够互相陪伴,亦希望仔女知道小朋友各有唔同嘅成长背景同历程。」起初,当时就读初中的女儿只是以陪伴的角色与妈妈一起探望助养儿童;渐渐地,就读邻近中学的黄小姐放学后有时会主动到局内探望,亦愈发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时光,因而在一年后也加入助养行列,并且维持至今。这种「亲子助养」的概念令母女二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她们经常互相分享助养小朋友的近况,在访问期间,她们更是三句不离助养儿童。「对我嚟讲,行善只喺谂住付出,并唔会期望有回报,但系能够鼓励呀女一齐加入助养,帮到有需要嘅小朋友之余,我同呀女嘅关系都拉近咗,系最意外嘅得著。」原来这一颗在黄太心内种下的种子,也悄悄在女儿心里萌芽。   辗转廿年,两人曾经助养多位小朋友,至今仍然助养的有小慧。小慧今年13岁,黄太及黄小姐在她5岁时开始助养,至今已有八年时光,亦是二人助养时间最长的儿童。黄小姐指,她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她透露,小慧每次知道她来探访都会表现得很兴奋,有时候黄小姐有事不能应约,小慧也会有点失望,皆因小慧一直暗自期待及珍惜她们相见的时间。小慧在访问中比较沉默寡言,但在与黄小姐相处时就如另一人般滔滔不绝地分享,笑容经常挂在面上,问及小慧,她想了又想,最后以「无秘密」形容自己与黄小姐的关系。   河流连绵不断,川流不息,就好比黄太及黄小姐,坚持行善多年,这份心意由女儿传承下去。黄小姐从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跟随母亲到局内探望小朋友,到与母亲一同助养,加深亲子关系。亲子助养令黄太及黄小姐能够在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之余,同时促进两人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及融洽。「而家谂返起,会庆幸妈妈当初带我到保良局探望小朋友,亦都会明白佢当时心入面想我一齐助养嘅心意。」   诚邀你与家人一起助养,体会这份彼此点亮生命的助养情。
运动是……打开心窗的匙

运动是……打开心窗的匙

Cathy 2 岁时,因家庭问题入住保良局家舍。性格内敛的她不太擅於与人沟通相处,朋友不多,说话不多,直至遇上了榄球,彻底打开了她的世界。榄球是种简单的快乐Cathy 从小热爱运动,自学了乒乓球、篮球等。偶然一次看见别人在球场上打榄球,便被这项运动吸引。   透过本局与香港榄球总会合办的语文培训计划,Cathy 自2013 年起接受榄球训练,并获资助到海外参加榄球活动及文化交流,一步步成为青年榄球锦标赛的香港代表。回想当日看见别人在球场上作赛的画面,她表示,「感觉榄球带给运动员的快乐是很纯粹、很简单,也是我喜欢榄球的原因」。榄球带我游历世界年仅18 岁的Cathy,已经代表香港到过多个国家参加榄球比赛,如去年8 月到老挝参与亚洲榄球总会20 岁以下亚洲七人榄球赛,她坦言∶「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有机会可以代表香港到世界各地作赛,这个梦想对以前那个小女孩来说,有点遥不可及,但现在我觉得我可以」。 运动是种共通语言 去年9 月,Cathy 获选到访日本观摩2019 年世界杯榄球赛,学习顶尖运动员的技术,并与来自世界各地超过一百名年青运动员交流。虽然母语不同,但他们对榄球的热爱却打破了语言的限制,成为了他们之间的共通语言,让她认识了来自泰国,甚至是约旦的朋友∶「以前的我不太自信,但榄球让我变得健谈,使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谢谢榄球扩阔了我对这世界的想像」。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感谢.信 让自闭学员接通爱的世界

今日的轩源妈妈(林太,长椅左),在保良局郑翼之中心与斌Sir(陈衍斌助理经理)、洪姑娘(洪婉蓉社工)谈笑缅怀。林太信中「进步良多」四字承载著的,就是足足二十年的汗水眼泪、起承转合。   自闭症是一道隔阂,分隔了轩源的内心与外在世界,拦阻彼此的感受交流。随著轩源踏入青春期,内心涌动情绪急欲表达,就接连出现推倒电视、拍打他人的发泄攻击行为。轩源的突发行为与日俱增,父母疲於奔命,也无可避免影响到专注备试的兄长,转移暂宿就成为无可避免的选择。   「我将轩源带到这世界,却不能给予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关爱,作为母亲,这是一辈子的愧疚。」   林太曾经如此感受,如此写下。洪姑娘与斌Sir都记得,经历三年医院精神病房生活,初转至郑翼之中心的轩源也有著推人扯发等攻击行为,情绪阴晴不定。但当轩源初见宽敞的课室设施、花园环境,职员与年纪相仿的同侪……这些前所未见的事物令他心生好奇,在中心同事的教育照顾下,轩源的表现亦开始渐见稳定。   今日的轩源,偶尔也会有脾气与突发行为,但只要中心同事介入导引,不久就能平复冷静。轩源沟通能力的进步与当初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一开始封闭自我於内心世界,斌Sir就回想轩源有一次提起纸笔主动抄写汽水机上「Orange」字样,见证他对外界渐生好奇;今天轩源会离开房间踏足客厅,主动与同学一同看电视剧集,甚至成了Hotcha、糖妹的忠心粉丝;而最令洪姑娘欣喜的,莫过於轩源今日更懂得照顾他人,投入集体活动,甚至有同学会唤他作「阿哥」。   「虽然他不善表达,但也一样有喜怒哀乐,教导轩源不重在经验,请待他以真,相信轩源会感受到的。」   今日林太与家人都会定期探访轩源,回想过往一同生活的片段,她十分清楚:「轩源虽不擅表达,但内心是很爱锡我们的。」往日轩源一听到嫲嫲的脚步声就会跑来拥抱:现今每周一次的探访环节,他依然表现出满心雀跃期待。   手握感谢信,林太与斌Sir、洪姑娘再次感谢彼此的耐心、努力与信任。或者轩源未必能够将「爱」与「多谢」宣之於口,他的步伐,他的笑颜,未必需要事事说白,看见轩源的生命改变,他们已经心有答案。  
如针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如针刺的痛 如棉暖的情

敏华回忆起那年冬晚,妈妈刚巧没来支援,自己坐在轮椅上很想拿出柜内的棉被添暖,却可望而不可及。令敏华没法如常安睡的,除了冰冷及无力感外,还有身体的神经刺痛。敏华于2013年因病令双腿未能活动自如,需要电动轮椅代步。长期以上肢来协助身体转移,敏华的双手经常肌肉绷紧及刺痛,而且敏华亦患有腕管综合症,加剧了手指的神经痛。伸手取物,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对敏华而言却是一点也不轻鬆。 幸而,敏华其后得到保良局严重残疾人士家居照顾服务支援,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护士及社工等专职团队为敏华进行评估,按她的机能、认知、社交需要、个人自理能力等,度身订设了个人化目标,提供改装建议及协助选购合适之復康用具,并透过治疗减轻敏华的痛症。 Felix是照顾敏华的职业治疗师,他为敏华选购了在家中及外出使用的辅助工具,尽力协助敏华如常生活。「我们为她预备了减压床褥,让背部及腰减压从而减少麻痺及痛,另外,我们亦为她添置了座位可升高的电动轮椅及减压坐垫,让她既可升高轮椅来拿东西,亦可减轻长时间坐轮椅带来的痺痛。」除了在职业治疗角度支援敏华,团队中物理治疗师会为敏华作拉筋及手法治疗,改善上下肢的活动能力和痛症,亦会透过超声波治疗,减轻敏华各项痛症;护士则会监察敏华的健康状况,以及教导她进行体重管理;社工亦会协调各项服务安排,让敏华得到最适切支援。「我们就是她的最强后盾。我们不会自视为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很多时是服务受众的队友,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配合他们想法,建立互信,就自然能度身订设最好的方案。」Felix表示看到每一个队友进步,就是他工作上最大的满足感。 敏华有这班好队友作后盾支援,不但痛症慢慢减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亦大大进步,亦更多投入社区活动,时常参与各项康体活动。「划艇机、帆船、行山、球类活动等也能参与,这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而当中我最喜欢硬地滚球,我梦想有天可以加入港队,可惜的是,现时香港并没有适合我这残疾程度的组别可以参与。」虽然口说可惜,敏华却流露着雀跃之情。「我很感谢保良局团队,没有你们,我没可能活得这麽精彩。」这动一动也像被针刺的手指,今天能拿起皮球,亦能控制自如把轮椅驶进社区,向梦想进發。乐天的敏华很想将自己的经历与同路人分享。「其实我已很幸运,还有两肢可以动,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我很想勉励各同路人,收埋自己很容易,但会令关心自己的人紧张及痛心,请开放自己,寻求各种支援,多接触社区,身心也会变得更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