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每日在菜檔做兼職、接子放學,母子兩人攜手回家,吃一頓家常便飯,是申麗平(阿平)最簡單的幸福。不過,兒子耀揚約在半年前,右腳股骨突然移位,需要套上支架長期卧床。 相依為命的兩母子生活大亂,10 歲大的兒子頓成嬰兒,洗澡、如廁都要照顧;阿平難以離家工作,柴、米、油、鹽、房租等金錢壓力湧至,她都會偷偷躲起來哭。但擦乾眼淚後,就繼續上路,四出尋求幫助。她說:「做阿媽係咁㗎啦,堅持!如果唔係我個仔點算!」 五年級的耀揚與其他小孩無異,好玩好動,最愛打籃球。去年11 月,耀揚右腳膝蓋疼痛,阿平起初以為只是兒子太好動致肌肉酸痛,帶他去看鐵打。但他其後膝蓋腫脹,無法走路,一到急症室就要立即留院。原來兒子患上罕見兒童疾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PerthesDisease);阿平憶述,當時已心知不妙,「醫生話佢右邊股骨移位,仲有骨枯,要做大手術」。   擔心兒子未必能承受手術,阿平一邊聽醫生解釋,已一邊淚流滿臉。可幸是,手術前仍有一線轉機,假若耀揚帶上支架後,穩定到股骨位置,能夠靠骨頭增生,移正股骨,未必需要做手術。為了讓兒子有機會逃過手術,阿平將耀揚接回家照顧。塑膠製支架套著耀揚的腰部至大腿,轉身都有難度,更莫說要自理。阿平說:「真係當佢BB 咁,抱佢起身,推佢沖涼、去廁所。」   原在菜檔的兼職因而放棄,阿平已是「手停口停」,房租限期將至,本堅持自力更生的她要申請綜緩,每次到元朗市中心交文件,都不能留下耀揚一人在家,只好推著兒子上輪椅,擠上輕鐵綫,其間更要擔心耀揚的右腳受碰撞而移位。四周的壓力令阿平難以入睡,亦常常流淚,但為免影響兒子心情,亦只得偷偷地哭。   綜緩審批期需時,其間阿平四處打探不同的經濟緩助,最終認識到保良局轄下,服務元朗和天水圍區的「天朗膳糧坊」的短期食物援助計劃。阿平說,一致電已有即時回應,社工得悉她不便外出,就派人家訪,「一見到吳姑娘已唔識講嘢⋯⋯ 覺得好溫暖」。   食物援助最長為期8 星期,派發乾糧如米、麵、餅乾、超級市場現金券等。計劃因應阿平特別需要,提供上門派餐服務。一包餅乾已令耀揚很高興,阿平說,兒子拿著餅乾不放呢。   透過食物援助計劃,阿平渡過了綜緩審批期,兒子卧床半年後,情況已大大改善,可望未來可拆除支架。耀揚學業因病而暫停,他時有擔心,但阿平勉勵他,照顧好身體,不怕沒將來,「我同仔仔講,人生無咁順⋯⋯ 但係都要堅持落去,雖然有波折,但總會過去。」 天朗膳糧坊 查詢電話︰ 2658 1511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76歲的謝婆婆自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後,一直與50多歲女兒相依為命。謝婆婆長期受到眼疾影響,左眼近乎失明,而且右耳失聰,左耳聽力亦漸漸退化,生活上早已面對許多困難。然而,謝婆婆的女兒三年前更不幸患上急性中風,導致右邊上肢無力,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自理等都需要謝女士協助。由於女兒突然患上惡疾,無法工作,家中經濟頓時失去依靠,每月只能靠高齡津貼及微薄的積蓄來應付生活開支。   照顧中風病患者是漫漫長路,謝婆婆每天都付出時間、體力、精神,身心承受著莫大壓力。為了讓女兒盡快康復,謝婆婆堅持每天都會到家附近的街市購買新鮮食材,但她坦言感到心力交瘁。畢竟謝婆婆年紀大行動不便,又擔心前往人多聚集的地方會增加染疫風險,心情難免感到焦慮不安。加上受到疫情影響,日常生活又需要額外添置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酒精、清潔用品等,令經濟拮据的謝婆婆百上加斤。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中心社工得知謝婆婆的情況後,立即為其申請「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兩母女可享用免費的營養熱餐,頓時為二人解決燃眉之急。除了減輕謝婆婆的經濟負擔外,還因省卻外出購買食材及煮食時間,換來片刻休息時間之餘,亦可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一起走過康復之路。   捐款支持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懷胎十月,感受著一下一下的胎動,姚女士與所有準媽媽一樣,都期待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來臨。可是,在只有懷孕26週的時候,嵐嵐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於嵐嵐屬於極早產的嬰兒,許多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因此出生後需要長期住院及24小時佩戴呼吸機來輔助呼吸。          嵐嵐在過去六年需要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他的喉嚨有一條連接呼吸機的喉管來維持生命,沒有這條喉管他會有生命危險;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機並守護著他。正因為這樣,她不得不辭去原本的護士工作去照顧嵐嵐。可是,嵐嵐高昂的醫護費用和全家的經濟重擔,全都落在嵐嵐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難免捉襟見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的專業團隊在幫嵐嵐進行大肌肉訓練            幸好他們接觸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特殊幼兒中心服務。中心專業團隊了解嵐嵐和其家人的情況後,便安排了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社工提供支援。嵐嵐剛開始訓練時言語、大肌肉、進食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同齡小朋友;經過三年多的訓練後,現在嵐嵐已能進食粥類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廁,說話和走路也大有進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團隊的照顧,她直言這種照顧是一支強心針,讓她知道怎樣去面對困難,「因為如果連我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以後嵐嵐還可以依靠誰?」嵐嵐一家的路雖不易行,但保良局會繼續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其家人的強大後盾。          保良局透過本局資源及善長的捐款支持,讓有經濟困難的孩子可以獲得適切而全面的訓練服務,守護孩子成長,全面支援家庭。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不止果腹 還能溫暖人心

83歲的劉伯伯與71歲的太太同住觀塘區,主要靠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生活。二人皆患有長期病患,劉伯伯患有嚴重糖尿病,每天都需要自行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惜胰島素並不屬於醫療豁免藥物內,故每月僅有的津貼大部分都用來買藥,經濟壓力沉重,已無力再負擔糧食和日用品,平日清菜加粉麵就當一餐,談不上什麼營養。   劉婆婆則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雙眼又因為黃斑點病變和青光眼,現時只餘下2、3成視力,不久前更發現身體出現如雞蛋大小的腫瘤。婆婆受盡病魔煎熬,情緒低落,又擔心受到病毒感染,令抑鬱症加劇了許多。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地區中心同事有見劉伯伯夫婦的需要,便貼心送上防疫物資、寄上餐飲劵,又不時致電慰問婆婆,提供情緒和生活上支援。當婆婆得悉保良局推出「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可以與丈夫一起享用營養熱餐,她十分感激,「感謝保良局一直以來的關顧,在疫情初期送上防疫用品,又提供食物援助,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深深感受到人間溫暖。」 原來簡單的一句窩心問候、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熱餐,對於劉伯伯夫婦來說,意義重大。 保良局邀請您在這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支持「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捐款HK$350即可為一名低收入、失業或其他有需要家庭提供為期一周的食物券/熱餐,你的捐款亦可讓本局推行其他多方位支援項目,靈活變通與他們同行。 疫情對經濟民生產生沉重壓力,對基層家庭的影響尤大,希望各位繼續伸出援手,與弱勢社群共跨逆境。
運動是……身心的鬥快成長

運動是……身心的鬥快成長

近年新興運動百花齊放,連小朋友也有份!保良局金卿幼稚園於2014/15 年度參與由保良局與香港地壺球協會的合作項目,推行全港首創幼稚園「地壺球運動」先導計劃,及後更組織了一隊地壺球校隊!   「地壺球」是港人自創運動,由蘇格蘭的「紳士運動」—冰壺演變而成,玩法簡單:比賽分成兩隊,每隊有三名隊員、六個地壺,每回合雙方輪流推發地壺,愈接近圓心區域愈高分。當初校方有見規例簡單,又能強化幼兒的肌肉發展,於是安排老師進行培訓、制定指引及購置器材,正式在高班課程引入這項運動。 「推行初期,幼兒在我們協助下組隊比賽,後來他們更自發邀請同伴入隊,玩得十分投入。」有四年教授經驗的袁敏儀主任笑稱,「大部份小朋友一開始只是隨意推出地壼,後來在老師引導下,就開始一起研究下次發球的策略。」小小的地壺鍛鍊出專注力及合作能力,殊不簡單。 地壼球還能傳授「社交禮儀」:雙方隊員賽前須握手及向對方說 "Good Curling"(打好球),賽後則說 "Good Game"(好球)。袁主任指幼兒較自我中心,學地壺球正好讓他們明白「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道理,「最重要是小朋友能面對失敗,賽後不論勝負也能主動向同伴示好,也是重要一課。」   校方曾組隊參加香港首屆校際地壺球錦標賽,最後奪亞,袁主任回想起也別有感受:「看著他們凝神貫注地發球, 很有運動員的風彩。」她指校方將繼續推廣地壺球,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