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员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长者的贴心管家

为长者送饭、清洁家居、协助洗澡、剪头发、量血压、陪诊……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务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团队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单独看来都似是微不足道,但这些点点滴滴,全都是独居长者或双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们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区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环。   刘婉玲任职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照顾员已有10年,这天她到一个双老家庭—韩伯伯和黄婆婆家中服务,除了协助长者量体温、量血压、做健体运动、洗澡外,亦和两老一起闲话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机睇郑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刘婉玲坦言,作照顾员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诚关顾长者,才可慢慢与长者由互不认识发展至互相信任。长者的一个微笑、家人的一个道谢,都是婉玲工作中满足感的来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会人口老化,10年后将有1/3人口是长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项家居照顾服务,让长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区环境安享晚年,「我们整个团队有不同专职同事,包括护士、物理治疗师、社工、照顾员等等,一方面好像长者的管家,为他们送饭、购买日用品、清洁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长者的健康顾问,每日留意他们健康、提醒他们食药,需要时陪伴他们覆诊等等;亦更加像长者的朋友,不单是提供服务,更重要是陪伴同关心长者,跟他们一起在社区同行。」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从咖啡杯种出一朵朵花

不少人工作忙碌,处理份内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时间,或许难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负责协助弱能人士投入职场的职业康复导师梁海俊(梁Sir)不认同,工作内,他不惜花数月费唇舌,只为教导学员何谓有礼貌;工作外,他跑到老远上咖啡课程,只为熟习职场运作,好让学员更易掌握其教学。梁Sir说,「这里不止是一份工⋯⋯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27岁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莱博士伉俪综合复康中心的职业康复导师,约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内的咖啡阁,为不同程度的弱能学员提供实习机会,学习一般咖啡店及小卖部的销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阁起初只是如小卖部一样,卖汽水、零食、罐装咖啡,没有烧卖、鱼蛋等熟食。但梁Sir认为,职场工作没这样简单,便利店有蒸炉卖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机,遂与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设备。他说,「部分学员在宿舍生活,对社会事物感疏离和陌生,设备贴近生活,希望增强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虽曾在大型连锁快餐店任兼职,但梁Sir仍自觉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报读咖啡课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后,就跑到新蒲岗的工厦上课,上足3个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后来懂得各类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为咖啡拉花。   努力装备自己,梁Sir希望能为学员显出示范作用。他说,咖啡课程中导师是看示范,再让他们尝试,故用同样方式指导学员,并加以鼓励。   轻度智障学员郑伟新(阿新)2、3年前初来实习时,性格内向,未明白如要对客人「有礼」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释,因「有礼」包含说话语气、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时,都以身作则,细致如「收你几钱、找你几钱、多谢」,他都会坚持讲。谈起阿新现时已可处理卖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亲手为家人冲咖啡,本因受访而紧张的梁Sir都展露欢颜。   硬件以外,梁Sir更关心学员心态。以往有学员抗拒与他人沟通,非常不喜欢和他谈话,即使他关心学员为何戴口罩,该学员都是只回一句:「唔关你事!」但随他坚持每日关心学员,半年后该学员最终变成「开笼雀」,经常主动与他分享日常所见所闻。   面对各学员不同情况,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带点长气,像「干净」、「落场」的概念,只要学员不明白,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再三讲解。梁Sir说,「学员们不理睬他,其实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诚关心学员,他们都会感受到。这里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时45分打卡,5时33分就可以说拜拜⋯⋯教学员好像种花,埋下种子,等待发芽,时间可能漫长,但终有一天看到,那种开心,非笔墨形容」 。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半世纪的成长路:住宿儿童的照顾点滴

当年她第一次照顾的婴儿,今天已成了约50岁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纪,三言两语应从何说起?   「照顾小孩是很忙碌,记得当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来,时间很快过,虽然很忙碌,但见到小朋友反应,心也会暖起来。当年因工时长,同事规定要在局内住宿,一个家舍几个同事固定照顾,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第二个家」,除了是苏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众多住宿儿童的心声。「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在保良局这个家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与小朋友的相处令我很难忘,这也是我能够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兴能够看著他们成长。」   难忘机场送别一刻 谈及最难忘的回忆,苏主任想起每一次机场道别,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悦的心情。「我最难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领养,我送小朋友到机场,看著他们大,这刻目送他们离开,不知道这生有否机会再见。虽然有不舍,但我有更多的喜悦,因为知道他们会有更好环境更好出路,得到领养父母的爱,会活得很好。」   一切从谅解开始 照顾小孩这工作的特别之处,是即使经过半世纪,环境有变照顾方法有更新之处,但核心的挑战与成功之道,仍然历久常新。苏主任分享照顾小孩之道,放诸当年或今日,仍然受用。「来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问题而情绪会受影响,容易情绪波动,他们已承受很多,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谅解他们伤痛,纵然他们有时会不听教,会令自己有挫败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们同行,多教几次,多认识他们的独特性。我们从心而发去爱锡他们,他们是会感受到的。」   依附关怀天使计划 让关系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务在原有服务以外,也创新不同的支援项目,当中亦因著善心企业的支持,让更多贴心支援项目可以推行,其中一个就是依附关怀天使计划。「感谢同事创作这服务,让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担任多一个身份,成为局童的『亲亲』。」每一个局童也会配对一个「亲亲」,「亲亲」会额外与他们相处,体验不同活动,建立更亲密的关系,让局童更感受到爱与关怀。   疫情下同心应变 能够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时创作贴心的服务方案,苏主任归功於一众满有爱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间,常时要调节服务迎接新常态,同事多走一步更显重要。「我很感谢一众年轻同事,他们的IT知道更丰富,在疫情期间,幼童要留家中上网课,同事们就各按其职,陪伴局童渡过这个疫情多变时期。」   这个「第二个家」,有资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们来自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创意也有经验,但同样有著爱心与同理心,守护著一众局童成长。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务,你有什么说话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说?」   「当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没想过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当天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庆幸你当初没有离开,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稳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顾著,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第二个家。」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记住每一个面孔 守护每一段缘份

岗亭里有冷气、有座位,他却总是走出来。在保良局总部进出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获门警卢俊文(Michael)热切欢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没能框住他的热情;上班前后,Michael每星期好几天都在总部担任义工,协助照料幼童。看守总部是职责,守护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样的警卫工作 6年前打算开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绍下成为保良局门警团队一员。原以为当门警尚算轻松的他,入职后才发现这份工作不简单。保良局总部除了办公室,还有向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上下课时间甚为繁忙的幼稚园、安顿孩子的家舍和婴儿组。既要应付出入车辆的安排,亦要留意学童安全;要小心核实进出人士身份,亦要欢迎公众参观博物馆。 「阿女,返嚟喇?」面对每日以千计的人流,除了随机应变,最稳扎稳打的方法就是认住常见的面孔。不论同事、老师、家长、小朋友,Michael总会逐一打招呼,情况许可更会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职,他亦会主动认识,「喺个脑入面登记佢个样」。   总有享受的理由:「见到小朋友就开心」 令人讶异的除了Michael的记忆力,还有他敏锐的观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欢在水池看蝌蚪,哪几个孩子升上小学后变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为察觉到Michael的细心和爱心,在保良局工作约两年后,社工便介绍他成为义工。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Michael当然一口答应。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动前后布置还原场地,后来便正式登记成为婴儿组义工,协助照顾家庭有困难的幼童。为手抱婴儿喂奶、与蹒跚学步的幼童玩耍、节日带孩子外出游玩,无论所照顾的小朋友是哪个年龄、哪种个性,Michael都甘之如饴。「返完日更,4点钟就啱啱好去喂饭仔!」工作9小时后,一想起与小朋友见面,Michael就不觉疲累。   婴儿组的孩子由初生至3岁不等,因家庭困难经社会福利署转介送到保良局。当家庭环境好转,小朋友便可以回家,与原生家庭重聚。相处了一段时间,突然不再见到某个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个小朋友情况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时候,真系会戥佢哋开心,但系又难舍难离。」   人来人往,每一段都是缘份 6年间,Michael见证了不少家舍孩子长大成人;已离开家舍的,却总有回来的人,有的当义工,有的成为社工。看见孩子回馈照顾他们的机构,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识就是缘份的他,在岗亭内外留意着来往的每个人,目光不止於责任,更在对每个人的关心。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抱持服务初心 承传社工心志

「当年我社工学系毕业后,并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过中环OL几个月却不太习惯,於是决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实用学校当年主要为对正规课程不感兴趣或面临辍学的学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实用科目的课程。Iris坦言,当时的工作很有挑战性,每天要处理有情绪、行为或家庭问题的学生、筹备学校开放日、策划学生发展活动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时都是平常事,但Iris从不觉累。   「当时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颇为严重,讲粗口、吸烟,甚至吸毒、堕胎、误入黑社会等,见尽人生百态。要走近学生的心一点都不容易,他们不时试探你的底线,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关系,同时也考验自己的反应和智慧。每次费尽唇舌都以为徙劳无功,后来发现他们有把自己的说话放在心上,见证著学生的蜕变,让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忆述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当年她入职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学生被性侵个案。首次处理如此严重的个案,需要安抚个案及家人的情绪、调查和评估事件、协调不同单位跟进事件……对初出茅庐的Iris是越级挑战,压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泪。「多得时任丁永兴校长(现为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校长),同事吴婉玲(Sally)和黄绍发(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补位,毫不吝啬分享工作知识和交流经验,让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长,工作并不孤单。」忆起当年的工作点滴,Iris一度眼泛泪光。   在实用学校任职驻校社工十年间,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处理,常因担心因帮不了学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来就会看见出路。」丁校长的一席话一直记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学生个案,就希望可以马上帮到他解决难困难,故常以丁校长的说话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长,他以身作则,对工作有热诚,让我更加确定自己要谨守社工岗位。」这份坚持,直至Iris转职至社会服务部仍未改变。   2009年,Iris获上司推荐升任为保良局社会服务部学生辅导督导主任,负责为驻校社工提供督导、危机处理和服务发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记得上任后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园危机事故。当时在紧迫的时间,马上与校方进行危机处理会议、拟定入校支援方案,并调动廿多名前线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个团队彼此合作无间,更获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赞许。」历经此事,让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线人才的宝贵。   「看见新入职的社工,我会觉得他们是一面镜,让我看见自己过往及当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时,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看见他们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且有进步,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见证著同事的成长,为Iris带来莫大的满足感,自此决心引导更多驻校社工的后浪。   团队由开始时只有约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说,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间互相支持,互补不足,彼此便会有更多得著。」就好像这两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Iris没有停步,联同服务单位的一众主管同工及前线社工构思「疫」境同行计划,希望可以在停课期间,继续在线上关注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健康及学习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驻校社工无论在处事态度或工作质素上都要对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与学生同行,让他们有能力面对问题、有勇气面对人生,即使只是为他们带来微小的改变,也不计较付出,这便是作为社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