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ff Sharing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Chinese Only)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Chinese Only)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長者的貼心管家

為長者送飯、清潔家居、協助洗澡、剪頭髮、量血壓、陪診……這些全部都是保良局安老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團隊每天的工作,每件事單獨看來都似是微不足道,但這些點點滴滴,全都是獨居長者或雙老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他們可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的重要一環。   劉婉玲任職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照顧員已有10年,這天她到一個雙老家庭—韓伯伯和黃婆婆家中服務,除了協助長者量體溫、量血壓、做健體運動、洗澡外,亦和兩老一起閒話家常︰「我教婆婆用手機睇鄭少秋、用Whatsapp,婆婆教我煮餸。」   劉婉玲坦言,作照顧員最重要的是耐心,真誠關顧長者,才可慢慢與長者由互不認識發展至互相信任。長者的一個微笑、家人的一個道謝,都是婉玲工作中滿足感的來源。   保良局葵青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主任徐家健表示,本港社會人口老化,10年後將有1/3人口是長者,故保良局一直推出各項家居照顧服務,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社區環境安享晚年,「我們整個團隊有不同專職同事,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社工、照顧員等等,一方面好像長者的管家,為他們送飯、購買日用品、清潔家居;另一方面又是長者的健康顧問,每日留意他們健康、提醒他們食藥,需要時陪伴他們覆診等等;亦更加像長者的朋友,不單是提供服務,更重要是陪伴同關心長者,跟他們一起在社區同行。」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Chinese Only)

從咖啡杯種出一朵朵花(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不少人工作忙碌,處理份內事已花上大部份心力時間,或許難以再花心思於工作上。   但負責協助弱能人士投入職場的職業康復導師梁海俊(梁Sir)不認同,工作內,他不惜花數月費唇舌,只為教導學員何謂有禮貌;工作外,他跑到老遠上咖啡課程,只為熟習職場運作,好讓學員更易掌握其教學。梁Sir說,「這裡不止是一份工⋯⋯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27歲的梁Sir是保良局夏利萊博士伉儷綜合復康中心的職業康復導師,約在三年前起接手中心內的咖啡閣,為不同程度的弱能學員提供實習機會,學習一般咖啡店及小賣部的銷售工作和技巧。   咖啡閣起初只是如小賣部一樣,賣汽水、零食、罐裝咖啡,沒有燒賣、魚蛋等熟食。但梁Sir認為,職場工作沒這樣簡單,便利店有蒸爐賣小吃,咖啡店最少也有咖啡機,遂與上司商量,引入相近的設備。他說,「部分學員在宿舍生活,對社會事物感疏離和陌生,設備貼近生活,希望增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   雖曾在大型連鎖快餐店任兼職,但梁Sir仍自覺不熟悉咖啡店流程,故自行報讀咖啡課程,每星期在葵芳的小山腰下班後,就跑到新蒲崗的工廈上課,上足3個月。由起初不懂分辨咖啡豆,到後來懂得各類咖啡的水和奶比例,梁Sir甚至可以為咖啡拉花。   努力裝備自己,梁Sir希望能為學員顯出示範作用。他說,咖啡課程中導師是看示範,再讓他們嘗試,故用同樣方式指導學員,並加以鼓勵。   輕度智障學員鄭偉新(阿新)2、3年前初來實習時,性格內向,未明白如要對客人「有禮」的抽象概念,梁Sir解釋,因「有禮」包含說話語氣、面部表情等,故他每次招呼客人時,都以身作則,細緻如「收你幾錢、找你幾錢、多謝」,他都會堅持講。談起阿新現時已可處理賣咖啡的流程,早前更成功親手為家人沖咖啡,本因受訪而緊張的梁Sir都展露歡顏。   硬件以外,梁Sir更關心學員心態。以往有學員抗拒與他人溝通,非常不喜歡和他談話,即使他關心學員為何戴口罩,該學員都是只回一句:「唔關你事!」但隨他堅持每日關心學員,半年後該學員最終變成「開籠雀」,經常主動與他分享日常所見所聞。   面對各學員不同情況,梁sir付出更多耐性,甚至帶點長氣,像「乾淨」、「落場」的概念,只要學員不明白,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再三講解。梁Sir說,「學員們不理睬他,其實很面懵,但只要是真誠關心學員,他們都會感受到。這裡不止是一份工,不是8時45分打卡,5時33分就可以說拜拜⋯⋯教學員好像種花,埋下種子,等待發芽,時間可能漫長,但終有一天看到,那種開心,非筆墨形容」 。
(Chinese Only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Chinese Only )半世紀的成長路:住宿兒童的照顧點滴

當年她第一次照顧的嬰兒,今天已成了約50歲的中年。一份工半世紀,三言兩語應從何說起?   「照顧小孩是很忙碌,記得當年每天密密手,停不下來,時間很快過,雖然很忙碌,但見到小朋友反應,心也會暖起來。當年因工時長,同事規定要在局內住宿,一個家舍幾個同事固定照顧,這裡就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第二個家」,除了是蘇主任的形容,相信也是眾多住宿兒童的心聲。「感恩小朋友在遇到困難時,在保良局這個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與小朋友的相處令我很難忘,這也是我能夠在同一份工四十六年的原因,很高興能夠看著他們成長。」   難忘機場送別一刻 談及最難忘的回憶,蘇主任想起每一次機場道別,令她深刻的是那份喜悅的心情。「我最難忘是每一次有海外領養,我送小朋友到機場,看著他們大,這刻目送他們離開,不知道這生有否機會再見。雖然有不捨,但我有更多的喜悅,因為知道他們會有更好環境更好出路,得到領養父母的愛,會活得很好。」   一切從諒解開始 照顧小孩這工作的特別之處,是即使經過半世紀,環境有變照顧方法有更新之處,但核心的挑戰與成功之道,仍然歷久常新。蘇主任分享照顧小孩之道,放諸當年或今日,仍然受用。「來到保良局家舍的小孩,都因家庭問題而情緒會受影響,容易情緒波動,他們已承受很多,我們的工作就是要了解及諒解他們傷痛,縱然他們有時會不聽教,會令自己有挫敗感,但也要有耐性,陪伴他們同行,多教幾次,多認識他們的獨特性。我們從心而發去愛錫他們,他們是會感受到的。」   依附關懷天使計劃 讓關係更密切 近年,保良局住宿服務在原有服務以外,也創新不同的支援項目,當中亦因著善心企業的支持,讓更多貼心支援項目可以推行,其中一個就是依附關懷天使計劃。「感謝同事創作這服務,讓同工在原有家舍工作以外,擔任多一個身份,成為局童的『親親』。」每一個局童也會配對一個「親親」,「親親」會額外與他們相處,體驗不同活動,建立更親密的關係,讓局童更感受到愛與關懷。   疫情下同心應變 能夠在忙碌工作以外,常時創作貼心的服務方案,蘇主任歸功於一眾滿有愛心的同事。尤其在疫情期間,常時要調節服務迎接新常態,同事多走一步更顯重要。「我很感謝一眾年輕同事,他們的IT知道更豐富,在疫情期間,幼童要留家中上網課,同事們就各按其職,陪伴局童渡過這個疫情多變時期。」   這個「第二個家」,有資深的也有新的同事,他們來自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創意也有經驗,但同樣有著愛心與同理心,守護著一眾局童成長。   「回望四十六年的服務,你有什麼說話想同第一天到保良家舍的自己說?」   「當日本身只是打一份工,沒想過一做就四十六年,如要跟當天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慶幸你當初沒有離開,小朋友很需要一班穩定的、有同理心的人照顧著,給他們安全感,給他們第二個家。」
記住每一個面孔 守護每一段緣份(Chinese Only)

記住每一個面孔 守護每一段緣份(Chinese Only)

(Chinese Only) 崗亭裡有冷氣、有座位,他卻總是走出來。在保良局總部進出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獲門警盧俊文(Michael)熱切歡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沒能框住他的熱情;上班前後,Michael每星期好幾天都在總部擔任義工,協助照料幼童。看守總部是職責,守護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樣的警衛工作 6年前打算開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紹下成為保良局門警團隊一員。原以為當門警尚算輕鬆的他,入職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不簡單。保良局總部除了辦公室,還有向公眾開放的歷史博物館、上下課時間甚為繁忙的幼稚園、安頓孩子的家舍和嬰兒組。既要應付出入車輛的安排,亦要留意學童安全;要小心核實進出人士身份,亦要歡迎公眾參觀博物館。 「阿女,返嚟喇?」面對每日以千計的人流,除了隨機應變,最穩紮穩打的方法就是認住常見的面孔。不論同事、老師、家長、小朋友,Michael總會逐一打招呼,情況許可更會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職,他亦會主動認識,「喺個腦入面登記佢個樣」。   總有享受的理由:「見到小朋友就開心」 令人訝異的除了Michael的記憶力,還有他敏銳的觀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歡在水池看蝌蚪,哪幾個孩子升上小學後變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為察覺到Michael的細心和愛心,在保良局工作約兩年後,社工便介紹他成為義工。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Michael當然一口答應。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動前後佈置還原場地,後來便正式登記成為嬰兒組義工,協助照顧家庭有困難的幼童。為手抱嬰兒餵奶、與蹣跚學步的幼童玩耍、節日帶孩子外出遊玩,無論所照顧的小朋友是哪個年齡、哪種個性,Michael都甘之如飴。「返完日更,4點鐘就啱啱好去餵飯仔!」工作9小時後,一想起與小朋友見面,Michael就不覺疲累。   嬰兒組的孩子由初生至3歲不等,因家庭困難經社會福利署轉介送到保良局。當家庭環境好轉,小朋友便可以回家,與原生家庭重聚。相處了一段時間,突然不再見到某個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個小朋友情況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時候,真係會戥佢哋開心,但係又難捨難離。」   人來人往,每一段都是緣份 6年間,Michael見證了不少家舍孩子長大成人;已離開家舍的,卻總有回來的人,有的當義工,有的成為社工。看見孩子回饋照顧他們的機構,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識就是緣份的他,在崗亭內外留意着來往的每個人,目光不止於責任,更在對每個人的關心。
(Chinese Only)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Chinese Only)抱持服務初心 承傳社工心志

「當年我社工學系畢業後,並非立即入行做社工,我曾做過中環OL幾個月卻不太習慣,於是決定返回社工界,一做便廿多年。」   實用學校當年主要為對正規課程不感興趣或面臨輟學的學生,提供中一至中三實用科目的課程。Iris坦言,當時的工作很有挑戰性,每天要處理有情緒、行為或家庭問題的學生、籌備學校開放日、策劃學生發展活動等,工作至晚上八、九時都是平常事,但Iris從不覺累。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情緒或行為問題頗為嚴重,講粗口、吸煙,甚至吸毒、墮胎、誤入黑社會等,見盡人生百態。要走近學生的心一點都不容易,他們不時試探你的底線,要花很多心思建立信任和關係,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反應和智慧。每次費盡唇舌都以為徙勞無功,後來發現他們有把自己的說話放在心上,見證著學生的蛻變,讓我有莫大的成功感。」   Iris憶述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當年她入職才第二年,不幸遇到女學生被性侵個案。首次處理如此嚴重的個案,需要安撫個案及家人的情緒、調查和評估事件、協調不同單位跟進事件……對初出茅廬的Iris是越級挑戰,壓力爆煲,更一度在上司面前落淚。「多得時任丁永興校長(現為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校長),同事吳婉玲(Sally)和黃紹發(Kelvin)支援,感恩大家互相補位,毫不吝嗇分享工作知識和交流經驗,讓我在互相扶持中成長,工作並不孤單。」憶起當年的工作點滴,Iris一度眼泛淚光。   在實用學校任職駐校社工十年間,每天都有新的案件要處理,常因擔心因幫不了學生而睡不好。「不要著急,慢下來就會看見出路。」丁校長的一席話一直記到今天。Iris自言性子急,每接到學生個案,就希望可以馬上幫到他解決難困難,故常以丁校長的說話提醒自己。「我最感激的是丁校長,他以身作則,對工作有熱誠,讓我更加確定自己要謹守社工崗位。」這份堅持,直至Iris轉職至社會服務部仍未改變。   2009年,Iris獲上司推薦升任為保良局社會服務部學生輔導督導主任,負責為駐校社工提供督導、危機處理和服務發展等等。Iris重新摸索自己的定位,「記得上任後不久,即遇上第一次大型校園危機事故。當時在緊迫的時間,馬上與校方進行危機處理會議、擬定入校支援方案,並調動廿多名前線同事提供入校支援等,充分感受到整個團隊彼此合作無間,更獲得校方及教育局代表的讚許。」歷經此事,讓Iris深深明白珍惜前線人才的寶貴。   「看見新入職的社工,我會覺得他們是一面鏡,讓我看見自己過往及當下的不足,令我鞭策自己做得更好。同時,我也會毫無保留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看見他們願意聽取自己的意見且有進步,會為他們感到驕傲。」見證著同事的成長,為Iris帶來莫大的滿足感,自此決心引導更多駐校社工的後浪。   團隊由開始時只有約十位同事,慢慢建立至至今有三、四十人。「我常跟同事說,1+1不是等於2,只有同事之間互相支持,互補不足,彼此便會有更多得著。」就好像這兩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Iris沒有停步,聯同服務單位的一眾主管同工及前線社工構思「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可以在停課期間,繼續在線上關注學生和家長的精神健康及學習需要。   她希望,下一代年青的駐校社工無論在處事態度或工作質素上都要對自己有要求,抱持初心與學生同行,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有勇氣面對人生,即使只是為他們帶來微小的改變,也不計較付出,這便是作為社工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