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輕輕鬆鬆長知識

我要捐款!

1
 

2024/2025年度

講座題目

情緒表達與調節(親子篇)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家長講座(二)

 

目標

1. 幫助幼兒認識情緒

2. 了解有效的親子情緒溝通

 

內容

情緒命名

「我覺得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

喜悦情緒
開心興奮感恩滿足平靜自豪樂觀
憤怒情緒
震怒憎恨不公平受冒犯受威脅受抨擊受傷害
哀傷情緒
難過失望孤單內疚疲累迷失沮喪
恐懼情緒
驚慌緊張擔憂不安焦慮震慄不知所措

幫助幼兒認識情緒

1. 家居環境的佈置

    • 貼上印有不同情緒臉容的圖畫、相片、海報等,在家居中的某角落牆壁上

    • 解釋不同的情緒會連帶不同的臉容和行為表現

2. 日常事件的討論

     • 事件引發情緒感受

     • 不同人在事件中的不同情緒

 

有效親子情緒溝通

1. 主動助興Active-Constructive

  • 用心聆聽及回應幼兒所分享的事情
  • 反映幼兒當中的感受
  • 鼓勵幼兒進一步分享事件的內容

具體方法

  • 反映心思(重複說話、心情及想法)
  • 共享歡樂
  • 投入情境

2. 同理聆聽 Empathetic Reflection

  • 用心聆聽幼兒所分享的事情
  • 反映幼兒當中的負面感受
  • 引導幼兒分享事件引伸出來的想法

具體方法

  • 命名情緒
  • 傾前聆聽
  • 作出安撫

情緒處理(想、說、做)

1. 「想」:想法改變(Thought changes)

恰當信念

更樂於採用合適的情緒調節技巧

促進正面情緒的發展、減低負面情緒的影響

 

2. 「說」:言語指導(Verbal guidance)

合適的語言說話,指導幼兒調整自己的想法,令有關情緒的想法上改變

當幼兒出現相對激烈的情緒或爆發脾氣

避免即時的回應或指責

表現克制,以暫停換取聆聽

 

3. 「做」:行為操作(Behavioural applications)

► 「情緒為本」

       • 面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

        要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從事情中找出意義

        令孩子在將來做得更好

例子:

  1. 提自己「停一停,諗一諗」
  2. 由20倒數至1(注意要慢慢地數,將2秒數1個數字)
  3.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繪畫、唱歌、跑步等

► 「問題為本」

          如果幼兒所擔心的事情其實根本還未發生,家長不妨引導幼兒去面對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核心。


講座題目

情緒表達與調節(成人篇)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家長講座(一)

 

目標

1. 明白自己親職壓力的來源

2. 認識「成長心態」的概念

3. 認識表達情緒的方法

4. 應用不同調節情緒的方法

 

內容

情緒社交能力: 學甚麼?

按本地研究,本地幼兒情緒社交發展包括四大範疇:

1. 認知控制

    幼兒能善用記憶,抑制衝動,按環境需要靈活應變。

2. 情緒表達

     幼兒能表達自己的情緒,並說出情緒背後的原因。

3. 情緒管理

     幼兒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整理背後的想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4. 同理心及利他行為

     幼兒能辨認別人的情緒,表現正面的社交態度,樂於與人相處及結交新朋友。

 

甚麼是EQ(emotion quotient情緒智商) / EI(emotion intelligence情緒智能)?

  • 一個有關知道自己和別人情緒的概念
  • 當中包括: 確認情緒(recognize)、命名情緒(name)、分辨情緒(distinguish)、調節情緒(adjust & regulate)

 

成長信念

較傾向相信情緒是短暫的、可改變的,如果因為一件事情而感到不高興或傷心,那種感覺雖然令人不舒服,但在接受自己出現那種感覺之後,透過人為方法,特別是自己,作出一些行動來改變。

 

家長的第一步角色

  • 檢視自己的經驗對現時處理孩子情緒影響
  • 建立自己的成長信念,並當孩子的好榜樣,示範如何以「可改變的」心態去面對傷心、不安、憤怒等負面情緒
  • 學習並多運用各種調節情緒的方法
  • 在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在安慰孩子時向他清晰表達「不開心會飛走」的信息

 

調節情緒方法/情緒處理方法

情緒為本反應

  • 面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
  • 要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 從事情中找出意義
  • 令孩子在將來做得更好

例子:

  1. 提自己「停一停,諗一諗」
  2. 由20倒數至1(注意要慢慢地數,將2秒數1個數字)
  3.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繪畫、唱歌、跑步等

問題為本反應

如果幼兒所擔心的事情其實根本還未發生,家長不妨引導幼兒去面對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核心。

 

情緒預告

「如果……,我就會……(if-then planning)」

例子:「如果自己一個人睡覺覺得害怕,我就會帶小熊陪伴」

 

講座花絮


2023/2024年度

講座題目

健康「糉」有「營」家長工作坊

講者曾敏諭姑娘 (駐校社工)

 

目標

1. 幫助孩子建立均衡飲食習慣

2. 食物安全重要性

3. 健康有營「糉」體驗

 

內容

改善偏食的習慣

1. 食物配搭

    顏色豐富、以幼兒喜歡的食材搭配一款他不喜歡的食材

2. 食物造型

    可與幼兒一同創作,例如把紅蘿蔔切成喜歡的形狀或把飯用模具印出公仔形狀等

3. 食物味道

    用水果製作出沙津吸引幼兒進食

 

為什麼要注重食物安全?

        「病從口入」

 

如何為孩子提供健康安全的進食環境及食物?

  1. 食具安全(幼兒的食具應不易折斷或碎裂)
  2. 使用的兒童椅(椅子應配上椅背和扶手)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了解幼兒情緒行為」家長講座

講者:羅芷軒—臨床心理學家 社會福利署中央心理輔助服務(學前服務)

 

目標

1. 認識情緒

2. 認識情緒和幼兒問題行為

 

內容

情緒是什麼?

• 情緒是自然的反應

• 我們在成長中不斷學習,留意及接納情緒

• 孩子需要透過我們去學習,明白及整理自己的情緒

 

幼兒情緒管理

何以有些幼兒情緒容易紓緩 ,有些卻令父母費盡心神?

◆ 脾性

    存在個人差異的生理特質,有些幼兒反應強烈迅速,有些則安靜隨和。

◆ 認知發展

    情緒概念抽象難懂,並不是所有幼兒都能即時有方法處理複雜的情緒。

◆ 語言能力

    幼兒暫時未必具備足夠語言能力表達自身情緒及需要。

◆ 解難能力

    以合適方法處理情緒需要其他能力配合,因此難度較高。而爆發情緒以及問題行為是幼兒最直接且最容易尋求協助的方法。

 

了解問題行為的成因

問題行為:發脾氣

⇒成因:語言能力表達較弱、不喜歡或不明白指示、開始發展自己個性、情緒需要

 

502507

 

孩子的固執行為是否耗盡了你的心力?

親子關係和教養並不只是改善孩子的行為

• 了解孩子的特性,對他們有多一份體諒

• 合理期望:明白改變對他們來說不容易

• 先接納孩子當前的行為及情緒狀況

• 後計劃如何一步一步支援孩子

• 幫助孩子接收及理解日常中不同的訊息:

   - 指令、常規

   - 善用視覺提示

• 提升孩子的社交溝通技巧,包括語言/非語言溝通、作出分享

• 協助孩子面對轉變及調節情緒

• 善用預告(如用計時器、時鐘、月曆:讓孩子明白要求和知道要等多久)

505

家長角色

⇒ 理解及處理幼兒情緒

• 了解幼兒需要,解決情緒行為

• 協助幼兒學習以合適方式表達及處理自己情緒

• 讓幼兒感到安全,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研究指出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幼兒,到兒童及青少年期傾向於有較佳的人際關係、較有自信和獨立、較快從挫折中復原和較少情緒問題。

love

503507

           

 

處理幼兒情緒方法  

⇒ 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1. 協助孩子面對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 所有「情緒」都是可被 接納 的

    • 但不是所有「行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

2. 協助孩子辨別和明白自己的情緒

3. 陪伴孩子一起經歷情緒

4. 協助孩子調整情緒

⇒ 協助孩子學習聆聽、明白、接納、愛自己

 

訂立規則

1. 共同訂立,共同遵守

2. 簡單、易明、清晰

3. 合乎幼兒能力,不會太難

4. 多諒解,多幫助

5. 配合獎賞及稱讚

6. 定期檢討

⇒ 每位家庭成員都要遵守,例如: 所有人玩完玩具要收拾好

 

506 

安全的依附關係

在日常照顧中,家長透過留意並處理孩子的情緒需要,慢慢建立穩固的依附關係。這些來回的互動充滿情緒,透過交流情緒的過程,讓幼兒學會表達情緒及需要。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家居遊戲錦囊」家長工作坊 (第二節)

講者李泳思姑娘 (註冊社工)

 

目標

1. 認識七感

2. 認識感覺統合和感統失調

 

內容

七感 

   視覺

視覺的觀察、區分能力:認顏色、數量、拼圖

   聽覺

聲音的感受能力︰ 聲音、節拍

   觸覺

分布在全身皮膚的觸感

   味覺

能判斷不同味道、氣味

   本體覺

與動作協調有關

   前庭覺

形狀、位置、空間、高低、速度變化之能力︰拋接、平衡木

 

何謂感覺統合?

透過五官 (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 ),再加上肌肉及關節和前庭平衡等七個管道,去收集外面訊息。

這些訊息會被輸出到大腦做分析處理,完成之後大腦就會發出指令。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感覺統合」

 

孩子成長期的「七感」刺激不足的影響(感統失調)

◆ 觸覺過度敏感的孩子

 • 不喜歡玩得髒兮兮、弄髒手腳

 • 換尿片,或清潔鼻子、耳朵時,情緒極不穩定

 • 不願意用手觸碰軟綿綿、濕濕黏黏的東西

 

◆ 本體覺失調的孩子

      手腳笨拙、動作緩慢、容易迷失方向

      發音不標準,口齒不清,語言學習緩慢

      愛咬東西、愛磨牙、經常拍打自己

 

◆ 前庭覺失調的孩子

 亂衝亂撞

 好動,但動作笨拙,準確性差

 不願意跑、跳或轉圈

 不喜歡搭乘交通工具,容易暈車暈船

 重心容易不穩,走路常跌倒

 

強化觸覺系統的方法 

  1. 在不同的半液體上(如刮鬍膏)寫字。
  2. 用軟刷輕輕刷遍全身,增加觸覺輸入。
  3. 多用乳液按摩全身。
  4. 蒙著眼睛,猜猜放在手上的不同物件。
  5. 給孩子冰與熱的水瓶,感受溫度。
  6. 玩觸覺黏土。

 

52

 

建議家長可挑選以下4大種類玩具來促進孩子的不同能力發展

1. 拼圖類:七巧板、平面砌圖、立體砌圖

    - 訓練視覺專注力及空間概念

    - 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 培養獨立思考與邏輯思考能力

 

2. 積木類:木製積木

    - 提升空間認識能力

    - 激發創造力及想像力

 

3. 桌上遊戲:層層疊、記憶配對遊戲

    - 學習社交規則,例如輪候

    - 訓練情緒識別和控制能力

    - 促進社交互動及合作

 

4. 象徵性玩具:卡通玩偶、角色扮演

    - 提升語言溝通及表達能力

    - 促進社交互動和溝通技巧

    - 培養同理心及責任感      

love


           

 

強化前庭覺系統的方法  

  1. 抱著孩子在搖搖椅上說故事。
  2. 在地板上用貼格子,讓孩子玩跳房子。
  3. 多去公園玩盪鞦韆、溜滑梯、蹺蹺板。

 

強化本體覺系統的方法

  1. 可鼓勵孩子幫忙搬東西,或提有重量的物品。
  2. 利用「推」或「拉」的方式移動重物。
  3. 讓孩子鑽紙箱或爬小隧道。
  4. 模仿動物,例如:螃蟹走路、青蛙跳或蜘蛛爬網。
  5. 在直立的板上寫字,鍛鍊上手臂肌肉。

206 208

 

 

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變相剝奪孩子發展的機會,導致孩子的感官發育不良

例如:

  • 長時間把食物剪碎,孩子無法鍛鍊口腔肌肉,長大說話變得口齒不清。
  • 怕孩子有危險,時常抱在手上。
  • 讓孩子長時間留遊戲床裡,而減少活動的機會。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家居遊戲錦囊」家長工作坊 (第一節)

講者李泳思姑娘 (註冊社工)

 

目標

1. 為什麼要遊戲及好處

2. 認識遊戲的種類

  嬉鬧遊戲

  建構遊戲

  假裝遊戲

  規則遊戲

 

遊戲是... ... 

 ► 內在動機

 ► 正面情緒

 ► 主動參與

 ► 有假裝/模擬扮演的元素

 ► 重過程輕結果

 ► 孩子有選擇

 

內容

幼兒學習的特質 

► 充滿好奇心,會主動學習

► 從做中學,喜歡以感官進行,探索以認識新事物

► 建基於已有經驗和技能學習新知識

 

玩樂兩面睇

過度的玩樂

• 沉迷,放縱

• 迷失自我……

 

沒有玩樂

• 壓抑,孤僻

• 缺乏多元的發展…...

 

適度的玩樂

• 放鬆身心

• 表達自我

• 促進親子了解

• 提升自身多方面的能力

    如提升觸覺敏感度,平衡度,甚至於合作能力,解難能力……

 

為什麼需要在家玩遊戲?

因為小朋友需要遊戲!

因為遊戲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因為家是小朋友成長的地方!

 

遊戲種類

1. 嬉鬧遊戲

    幼兒互相追逐,以一種開玩笑的方式推擠。

2. 建構遊

    幼兒用積木、黏士等玩具來建構別人能辨認的事物。

3. 假裝遊戲

    幼兒用自發性的扮演來重溫和解讀自己的生活經驗。

4. 規則遊戲

    幼兒從棋藝、牌類遊戲和球類活動學習反應和互動。

 

52

 

 

建構遊戲

• 有固定形狀的材料,例如積木、樂高、軌道、雪花片等。

• 無固定形狀的材料,例如水、沙、雪、橡皮泥等。

 

建構遊戲的要點

• 樂於嘗試

• 適度示範

• 自我指導語言

   例子:狗仔有4隻腳,1個頭,點樣擺拼圖先有齊前後4隻腳呢?

• 回顧過往經驗

    例子:你想像一下,平時我地見到既小巴車頭係點既?

 

 

 

play      cos

 

 

 

規則性遊戲(約6-10歲)

定義:在遊戲中加入一些規範/規則,讓參加者依循遊戲中的規則,進行遊戲活動與競賽活動。

目的:

• 透過規則的規範讓幼兒不斷地練習,增加各運動或遊戲的專業技能

• 透過互相合作達到目的,提升幼兒社交能力

例子:大風吹、桌上遊戲、牌類遊戲、棋類、球類

love

overnolove

           

 

嬉鬧遊戲

• 捉伊人

• 糖痴豆

• 捉小雞

• 搶尾巴

 

嬉鬧遊戲的要點

• 選擇合適的地點

• 訂立基本規矩

• 示範力度

• 稱讚幼兒耐心等候及力度恰當

 

 

 

playbus

 

假裝遊戲 (約2-6歲)

定義:模擬及重溫現實生活中各種情形的遊戲

目的:藉模擬扮演增加小朋友想像力,並融入情境而做出一些可訓練他們身體的動作/語言/社交。

遊戲內容:找象徵性的事物來取代真實的情境,假裝是某人/假裝某物是一個物體。

例子:將掃把當馬騎/扮演白雪公主

 

假想遊戲的要點   

• 與幼兒討論角色/劇情

• 鼓勵幼兒使用道具

• 用文字或圖畫紀錄劇情

 

63

 

家長的角色與幫助

家長與幼兒遊戲可以…

• 投入與幼兒的互動

• 引導幼兒的注意力

• 模仿幼兒的玩法

• 形容幼兒的動作

  幫助幼兒理解自己在做什麼

• 讚賞幼兒的好行為、努力和策略

  準確,例子:「我很喜歡你剛剛如此溫柔地為小熊包紮傷口!」

  即時,例子:「多謝你和我分享你的積木!」

  真誠,例子:「剛剛你如此專注砌圖,真的很厲害!」

• 運用讚賞帶動幼兒的長處

   例子:「你常常稱讚其他同學,很懂得欣賞別人!」

• 預告結束

   例子:「知道你好想同媽媽繼續係度玩,不過今日既時間夠啦,我地聼日再過黎玩啦!」

 

總結

• 遊戲是兒童的需要和技能

• 家長是兒童最好的玩伴

• 幼兒透過遊戲去學習

 

講座花絮


2022/2023年度

講座題目

親子遊戲互動輔導」家長工作坊 (第一節)

講者李泳思姑娘 (註冊社工)

 

目標

認識遊戲的類別

  功能性

  象徵性

  規則性

  引導性

 

遊戲治療是什麼?

 → 是小朋友的情緒輔導!

「遊戲對小孩子十分重要,玩具是兒童的文字,遊戲是他們語言」(Ginott, 1961)。

 

 

內容

外來事件對適應系統帶來壓力/威脅 

如︰父母離婚、虐待、弟/妹出生、新入學等。

成功適應

所需條件:

• 正面自我形象

• 安全感

• 親密而安全的關係

 

不適應反應

• 負面情緒(抑鬱、焦慮、憤怒)

• 暴力行為

• 身體反應

• 不願分享

• 逃避退縮

• 倒退行為

 

 

遊戲治療功用

心理
  • 建立信任關係
  • 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 釋放孩子的負面情緒
  • 增加孩子的能力感
  • 帶來深層次的內在改變

孩子在遊戲治療中『玩出』他的問題和感受,等同於成人在治療過程中『說出』他的問題和困難。

 

 

什麼是「兒童為本」遊戲治療?

愛思蓮(Virginia Axline)主張把人本主義的理論融入成為遊戲治療的基礎,並提出非指導性遊戲治療(Non-Directive Play Therapy)或稱兒童為本遊戲治療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5252

 

 

 

「特別遊戲時間」最重要的態度和技巧

► 俾小朋友話曬事!

► 唔問問題,唔答答案!

lovelovelovelove11

特別遊戲時間玩什麼玩具?

  • 不要附教育性的玩具
  • 不要品牌/潮流
  • 不易破損
  • 不要機動玩具
  • 不要輸贏玩具

玩具的選取及象徵意義

  • 安撫及生活化玩具
  • 嬲怒情緒表達玩具
  • 建立能力的玩具
  • 創意表達玩具

63

 

反映情感

目的: 加強幼兒對自己情緒的認識,並感受到被他人理解。

• 描述幼兒在遊戲過程的感覺、想法

• 善用同理心回應孩子

 

 

請試下列情緒或感受詞語形容一下小朋友︰

例子:

• 我見到你..關心個BB…

• 我感受到..你有點開心

• 我見到你..想將水果放入去…

• 你似乎好….你好滿意杯果汁

• 我見到你..鍾意放個模型係到

• 我感受到..你好滿意….

• 我見到你好傷心…你努力砌嘅積木跌曬落嚟….

• 我感受到..好似好失望...積木好似總會跌落地

• 我見到你好想…擲落地….你想咁樣做

• 我感受到..你好似有d嬲…

• 你似乎好..討厭呢個玩具…你唔鍾意佢咁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親子遊戲互動輔導+家居遊戲錦囊」

家長工作坊 (第二節)

講者李泳思姑娘 (註冊社工)

 

目標

認識多感官遊戲的類別

  視覺

  聽覺

  觸覺

 

什麼是五感專注?

• 五感,包括 「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視覺」。

分別屬於大腦皮質層的五個區域所掌控

啟動兒童五感體驗,感覺系統獲得適當的神經刺激,就能促進大腦皮質層發展,長久有效提升學習的專注力和持久力

 

 

內容

從感官學習 

運用多種感官:看、聽、摸、聞、嚐、做,親自實際操作

 

 

五感學習-生活篇(學習刷牙) 

多感官學習法

視覺

• 用圖片提示刷牙步驟,協助組織一連串動作

  讓孩子站在鏡子前,一邊看、一邊依說話提示

給孩子選擇刷牙用具的顏色喜好

嗅覺及味覺

給孩子選擇牙膏的味道喜好

聽覺

播刷牙兒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2gHmAm-d0

觸覺

先了解孩子對刷牙用具的感覺刺激反應

動作

用牙刷及牙膏刷去在已過膠的牙齒圖片上的污垢

• 玩扮演游戲,幫公仔刷牙

 

 

五感學習-學業篇(中文生字)

多感官學習法 – 視

利用字卡學習,把字體放大並配以圖畫

利用字卡學習,把部首及部件分拆

利用不同的顏色來顯示字體的組成部分

用顏色突出詞語的筆畫用在糾正錯字上

 

多感官學習法 – 聽

把要記憶的內容配上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7KTuB_v1I

   (閃一閃(上下左右篇)|學中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FDQNu_oIQ

   (♬ 形狀歌 ♬ | 唱中文兒歌學圖形形狀)

 

 

多感官學習法 – 觸

用手指把字寫在孩子的手掌或背上,然後說出該字或孩子猜想所寫

  的是甚麼字

用手指把字寫在幼沙 ∕ 白米 ∕ 幼鹽 ∕ 沙紙 ∕ 絨紙 ∕ 桌面上

在空氣中把字的筆畫逐一「寫」出來(大動作要過半身才有效)

用泥膠 ∕ 磁貼砌字或用手做字形

孩子把字的組成部分剪出來,作拼圖

 

52

 

增進親子關係的玩樂時間

泥膠畫

家長引導幼兒將泥膠搓成不同形狀/長短/大小/顏色,加強幼兒的認知。

  顏色:分辨或混合不同顏色的泥膠; 

  大小:搓揉不同大小的片狀泥膠; 

  長短:搓揉不同長度的條狀泥膠; 

  數量:搓揉不同數量的球狀泥膠; 

  狀形:搓揉不同形狀的泥膠

根據圖卡,用泥膠完成圖卡指示。

 

泥膠學習

將泥膠搓成長條

砌出筆劃 (每一個筆畫一隻顏色) ,再學砌出中文單字

捉住小朋友的手仔,用食指去感受凸出來的泥膠

 

家長的角色

細心觀察 (幼兒的能力/興趣/玩樂過程)

放手給予嘗試機會

擺脫成敗美醜標準

享受遊戲過程

了解樂趣因由

肯定努力 給予讚賞

 

 

 

lovelove        1

 

  111 1

11

為什麼需要在家玩遊戲?

  • 因為小朋友需要遊戲!
  • 因為遊戲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 因為家是小朋友成長的地方!

 

 

 

 


 

 

 

 

 

 

 

 

 

 

52

52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正向教養」家長講座 

講者羅芷軒—臨床心理學家 社會福利署中央心理輔助服務(學前服務)

 

 

目標

認識正向教養

認識「管教三步」

了解如何讚賞孩子

 

正向教養是什麼?

                           成人與孩童互動的三大模式

溺愛

正向教養

嚴厲

毫無限制

權威、溫和而堅定

過度的操控

• 有自由無秩序

• 無限的選項

• 有秩序也有自由

• 有限的選項

• 有秩序無自由

• 毫無選擇

 

 

 

內容

Positive Discipline 正向教養 

阿德勒學說為基礎的教養法

X 懲罰與獎賞

• 強調用「鼓勵」來教養孩子

•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博士( Dr. Jane Nelson )在 1980 年代

• 結果發現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對孩童有明顯正面的影響

• 發展出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相互尊重的教養方法

 

正向教養的要素

• 相互尊重

理解行為背後的信念

• 瞭解孩童發展及適齡的表現

有效溝通

• 富含教導意義的管教方式

• 專注於解決辦法,而非懲罰

鼓勵

 

孩子要「感覺」良好才能夠「表現」良好

 

懲罰帶來的四個R後果

    

憎恨R esentment

love

 

報復R evenge

love

 

叛逆R ebellion

3

退縮R etreat

4

 

 

  

1

 

基本的阿德勒概念

• 孩子的主要目標是歸屬感價值感

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挫敗的孩子

平等

目標導向的行為

犯錯是學習的最佳機會

• 確認傳出愛的訊息

 

 

 

 

 

 

 

 

 

 

 

 

 

 

 

 

 


正向教養的十項基本原則

  1. 先連結情感再矯正行為
  2. 讓孩子參與其中(提供可接受的選項、給小孩機會幫忙)
  3. 建立慣例流程
  4. 以身作則來教導尊重
  5. 拿出你的幽默感
  6. 進入孩子的世界
  7. 溫和且堅定的方式付諸行動:說話算話,且貫徹執行
  8. 要有耐心
  9. 多多督導、分散注意和重新導向
  10. 接納孩子的獨特之處

 

管教三步

第一步

認同感受:反映孩子的情緒

目的: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接納他們的感受

• 表示出你重視孩子的感受

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感受有所察覺

幫助孩子感到他被了解

很多人認為用以下的公式開始比較容易:

「你覺得(陳述感覺) _______,因為(陳述感覺背後的想法) _______。」

一旦你熟習了這公式,你就可以應用你自己的用語。

• 有時候你無法確定到底你孩子的感覺是什麼,那也沒關係,你可以加以猜測。

 

反映孩子情緒的時機

當孩子表現強烈的情緒(不管是正面或負面)

在孩子有隱藏著的情緒時

當你要說「不」時

幫助他了解有感受是可以的

幫助他確認自己的感覺

幫助孩子感到你已經聽到他的需求

► 有時你不能傾聽。兒童可能想無時無刻能得到注視,但有時成人有太多事情要處理,沒有時間聆聽。向他們說你要稍後才能傾談。

 

第二步

指出錯處

目的:指出限制或不合適行為

 

 

第三步

引導正確行為:有效的指令

目的:讓他們知道可以做的事情

 • 直接 :告訴孩子要做什麼

 • 可行 :較大機會取得孩子合作

 • 給予選擇

 

作預告:訂立可達到和具體的期望,學會等待

目的:引導正確行為,學會等待

 • 可達到

 具體,如「聽日/星期五先去」

 

「管教三步」的應用

例如:孩子在商場四處亂跑

  1. 反映孩子情緒:仔仔你好興奮想四圍走。
  2. 指出限制/不合適行為:但係你唔可以亂走喎。
  3. 引導合適行為/作預告:過嚟拖實媽咪/爹哋,我哋要一齊行

未反應之前,先問自己...

  1. 我自己現在能自在、平靜去處理嗎?
  2. 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想法、需要是什麼?
  3. 我想孩子學會些什麼?

 

讚賞孩子

孩子內心的隱藏聲音:爹哋/媽咪,你睇唔睇到我乖呀?

♦ 著眼糾正錯誤,指正訓斥 管教氣氛變得負面

♦ 著眼孩子的正面行為 鼓勵孩子合作和成長

 

讚賞的時機

做得好
改正後
未曳前

把握時機,即時給予肯定讚賞。

可以配合反映孩子情緒作預告一起應用。

 

做得好讚賞

改正後讚賞

未曳前讚賞

多花時間留意孩子,便會發現可以讚賞的好行為多不勝數。

例如:孩子在商場亂跑,經提醒後拖著媽媽慢行。

例如:排隊進科學館參觀時,孩子保持安靜未有發脾氣,但過多一會兒或許便會按捺不住。

• 欣賞你好努力嘗試!

多謝你幫手收拾!

改正後的肯定:依家拖實媽咪慢慢行,咁就乖喇!

反映孩子情緒:媽咪知道你好興奮,想郁動下!

作預告:等一陣去到公園就可以跑下啦!

未曳前讚賞:仔仔你好有耐性安靜等候喎!

 

反映孩子情緒:等咗咁耐,我知你有啲悶同心急!

 

作預告:安靜等多一陣,入去之後你可以揀想參觀邊個展區先!

讚賞的原則

• 留意孩子(好嘅要讚

坦白地對待孩子(真係好先讚

分程度讚賞孩子(大乖大讚、中乖中讚、小乖小讚

不欺騙不迴避,讓孩子認識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唔乖唔讚

 

練習當不完美父母

當父母能夠面對自己也會犯錯、接納自己也有不完美的時候,並且願意做修補,其實是在給孩子示範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

─ 犯錯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路上的經歷。

 

用同理心對待你自己

• 犯錯是絕佳的學習機會

• 去看見事情的正面意義

• 懷抱著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因為人性就是不完美的

• 先冷靜下來,再處理問題

 

修復關係的三步驟

  1. 承認(坦然面對錯誤)
  2. 和解透過道歉來和解)
  3. 解決與孩子一起找出解決方法)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兒童成長與社交需要」家長工作坊 (第一節)

講者李泳思姑娘 (註冊社工)

 

目標

  1. 認識社交
  2. 孩子的假想朋友
  3. 結交朋友的技巧
  4. 常見的同輩相處問題及處理方法

 

什麼是社交?

  • 每一個人都不能夠獨自在這個世界生存
  • 每日都會與不同的人溝通或聯繫,例如家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親友、鄰居、老師、同學或者在其他場合遇見的陌生人
  • 兒童要與其他人交往就必需學習怎樣與人相處
  • 與人相處的技巧 → 社交技巧

 

內容

交朋友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 孩子與他們同伴的世界才是他們塑造性格的主要地方

  • 孩子在童年時間缺乏正向的社交互動,孩子之後容易陷入退縮、孤單、憂慮與焦慮的狀態

  • 孩子在早期不被同儕的孩子接納,也是會造成日後輟學、心理、行為問題的問題(美國心理學年刊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幼兒的社交與人際相處模式

1)以自我為中心

幼兒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來認識世界,無法跳出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場,設想他人的思考角度及感受

2)互惠原則

幼兒的相處本著「你給糖我吃,我就借玩具給你」的互惠原則

3)分分合合

幼兒的人際關係很脆弱,友誼隨時可以被一點無心的言語或行為破壞,隨時因別人表示關心及伸出援手而建立友誼

 

 

你孩子有假想朋友嗎?

  • 四歲之前,許多小孩都有假想玩伴
  • 小孩或動物,亦可能是布公仔
  • 小孩可能想像是朋友/保護者/發泄對象
  • 讓小孩可以在一個安全的情況下學習處理不同的社交狀況
  • 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思考、調整情緒,更重要是有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應用基本的交際技巧

 

 

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幻想朋友?

1.透過假想玩伴了解小孩感受

• 留意小孩與假想玩伴的對話,例如︰當他們在前往診所途中安撫布公仔,父母可藉此了解小孩是否害怕見醫生

• 直接與布公仔對話,以幫助小孩理解和鼓勵他抒發感受

 

2.透過假想玩伴促進好行為

• 將假想玩伴作為示範,引發小孩表現好行為的動機

• 小孩拒絕洗澡:「毛毛每天都洗澡,你不愛乾淨的話,它會嫌你臭臭,不想和你玩。」

• 小孩不肯吃水果或蔬菜,可以分少量給布公仔:

「花花雖然未吃過蘿蔔,但花花也要一些嚐嚐!哇,味道還不錯呢!」

 

5play

 

 

常見的同輩相處問題及處理方法

小孩十分害羞,怎麼辦?

避免諷刺性語言,多多給予鼓勵

明白害羞是種人格特質,並非缺陷,讓孩子慢慢學習與他人接觸

 

love  lovelovelove11

需要提升的幼兒社交表現

  • 不停講述自己的興趣、經常轉話題
  • 不懂得看別人的非語言表達
  • 不明白別人說話背後的意思
  • 不了解明人的想法和感受
  • 難於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
  • 做事沒有條理和計劃

如何幫助孩子融入團體?

  • 先觀察,後融入
  • 家長可以先陪孩子觀察別人在玩什麼
  • 過程上,家長給予幫助(如何加入遊戲後,令大家更好玩)

 

 

6

小孩搶別人的玩具,怎麼辦?

不要標籤小孩霸道,理解他們尚未學懂如何解決問題和考慮別人的想法或感受

如果有問題出現,你可先觀察小孩之間的反應,在適當的時候介入,不要妄下判斷,偏袒某方

12

 

小孩不肯排隊與友伴輪流玩耍,或堅持玩多一會兒,怎麼辦?

當孩子排隊等候時,可在旁和他說話,分散他的注意力

預先告訴孩子他可以玩多久

遊戲將要結束前,先給孩子心理準備:「時間快到了,我數十下,就要結束,輪到下一位小朋友。」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兒童成長與社交需要」家長工作坊 (第二節)

講者李泳思姑娘 (註冊社工)

 

目標

  • 認識八個重要的社交技巧,與友伴保持正向的關係

 

內容

八個重要的社交技巧 

技巧一:識別、了解別人的情緒、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溝通

技巧二:認識自己行為對別人及周圍環境的影響

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溝通

  • 有時,幼兒未必能完全聽懂成人的指令,卻因為善於觀察成人手勢及目光的注視點,能配合四周環境資訊去了解狀況。
  • 幼兒進入語言溝通階段,他們開始學習整合非語言及語言溝通帶出的信息。

     如家長向幼兒說:「你再做多次!」

      據字面理解,幼兒是應該重覆剛才的舉動,可是家長語氣短促嚴厲、聲量提高、表情不悅、撓起雙手,有留意這些非語言信息的幼兒,便明白自己惹家長生氣,不敢再犯了。

 

非語言溝通

  • 身體語言(如面部表情、目光注視、肢體動作及社交距離)
  • 副語言(如聲調、音量、快慢)
  • 面部表情:對方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以及冷漠、不滿、認同等態度;
  • 目光注視:追蹤對方注視之處,讓彼此建立共同專注點使溝通順暢有效;
  • 肢體動作:反映了我們的內心狀態,如身體繃緊代表緊張。

 

技巧三:明白及尊重別人的觀點

技巧四:學習如何解決衝突與矛盾

2-6歲的幼兒仍處於自我中心的階段,多以自己的角度來思考,未能從他人的立場了解事情,因而出現各持己見,爭論不休的情形,幼兒成長發展及與他人交往時無可避免的過程。

家長角色:

1) 可先讓他們自行解決,提升幼兒與人溝通及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當遇到幼兒爭持不下,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時,家長宜適時介入,耐心聆聽雙方幼兒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

3) 未了解衝突的起因前,不宜妄下結論,可透過對話,讓幼兒嘗試了解別人的觀點與想法,明白他人的感受從而學習尊重別人和與人相處時的社交技巧。

 

影片欣賞

1) 清楚點出孩子做錯了什麼

2) 告訴孩子這件事怎樣影響到別人

3) 教導孩子可以用什麼方法達到同樣目的

4) 告訴孩子現在可以怎樣彌補錯失

5) 邏輯後果及同理心建立

 

5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xoL192twQ&t=234s

 

技巧七:減低衝動行為調節

衝動控制的訓練

1) 溝通: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2) 記憶力:記住前因後果

3) 榜樣:孩子學習的對象

4) 運動:建立規律的運動

 

訓練遊戲

日常生活中—購物活動

1) 先與孩子在家決定要去超級市場或街市購買的物件並記下來,然後一起去購買東西,同時在有需要時訓練孩子向職員查詢物件的所在位置,以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2) 透過購物活動,孩子可以學習物件的名稱及將物件分類,亦可訓練他們的記憶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技巧八:增強自信心及自尊心

8

總結

人類是群居動物,社交是必備的能力之一。

從小培養孩子具備社交能力,對未來的性格發展與人際互動深具助益,父母可透過4大步驟:

1) 觀察模仿

2) 從遊戲中練習

3) 實際演練

4) 給予正向回饋

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讓孩子具備正向的人際關係。

  

 

 

lovelove

love

                                         ​​​​​​

技巧五:控制自己的情緒 

協助孩子學習如何自我控制情緒

  • 開始時,可以主動幫助孩子舒緩情緒:輕拍他的肩、背部、摟抱,或是讓孩子抱著自己心愛的毛公仔、小毛巾,都有安撫情緒的作用。
  • 可以教他一些放鬆心情的方法,如深呼吸。

示例:

父母可嘗試問問他「今天是不是發生甚麼事了?」

在孩子的話語中找出他所經歷的事件情緒想法行為

• 孩子的書本被小朋友撕破了(事件)

• 他覺得很難過(情緒)

• 因為他覺得朋友不喜歡他了(想法)

• 於是孩子明天不願上學(行為)

 

技巧六:增加耐性及容忍能力   

1-3歲孩子的專注力時間約10分鐘

人體大腦前額葉掌管注意力、控制力、情緒調節與道德判斷等功能,但幼兒的大腦神經網路與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會比成人容易分心,專注力也較短,也較容易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舉例:

幼兒常常喋喋不休、打岔怎樣辦?

行為成因

• 幼兒也有社交需要的。

•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能和孩子談話和遊戲,他們這方面的需要自然獲得滿足。

• 當家長忙於工作,處理家務或接待客人時,可能會把孩子冷落了,孩子便會嘗試用打岔的方法,引起家長的注意,並希望藉此打入成人的社交圈子中,參與成人的話題             

即時處理方法

(一)給予孩子三十秒的注意

1. 耐心地聆聽孩子的報告及意見,待孩子說完了想說的話,或作深呼吸時,家長可以打斷孩子,並說出對孩子的行為限制。

2. 「多謝你告訴我這些事,不過現在我要和叔叔討論一下工作的事情」及「今晚才有空和你詳細地傾談」。

3. 然後轉身回到自己的工作或繼續和客人詳談,不要再理會孩子。

(二)邀請孩子加入談話

1. 客人為探望全家人而來,家長可邀請孩子加入談話,教導孩子正確的和別人相處的方法。

2. 家長不妨問問孩子:「你有興趣坐下來,和叔叔、姨姨談一會兒嗎﹖」家長應向孩子指出,談話的內容不能只是圍繞在他身上,除了他可以發表意見外,其他各人也要有機會發言,假若孩子同意了,便可以正式地加入。

3. 成人有時需要遷就一下孩子,如談一些孩子可以明白或知道的事情/說話時的速度慢一點/留一點時間讓孩子可以發表意見/孩子說出一些荒謬古怪的念頭或意見時,成人千萬不要嘲笑。

   6

 

 

 

 

 

 

 

講座花絮


講座題目

「兒童家居安全知多點」

講者曾敏諭姑娘 (駐校社工)

 

目標

  • 家居安全重要性
  • 安全攻略
  • 與子女講解家居安全知識之技巧

 

內容

兒童家居安全

  • 根據統計,0-5歲的兒童最常在家中發生意外
  • 兒童尚未確切明白甚麼是危險
  • 3-5歲兒童的活動範圍漸漸擴展,容易發生跌傷、撞傷、燙傷的意外
  • 若兒童因意外受傷,應盡早求診
  • 大部分家居意外均可避免
  • 對家居陷阱提高警覺,定期進行安全檢查
  • 切勿讓兒童獨留家中
  • 向兒童灌輸正確家居安全知識

 

預防家居意外安全攻略

安全攻略1

  • 地上跌倒

建議

✓ 保持地板乾爽

✓ 妥善收納雜物

✓ 地氈應安全牢固,避免滑動

✓ 利器、藥物及清潔用品應收好,避免孩子接觸

 

安全攻略2

  • 撞到物件

建議

✓ 用具擺放整齊

✓ 妥善收納雜物

✓ 傢俱要有圓角或裝上塑料防撞角

 

安全攻略3

  • 洗手間滑倒

建議

✓ 保持地面乾爽,避免濕滑

✓ 非使用時,不要儲水於浴盆、洗手盆及水桶

✓ 馬桶蓋板要蓋好

✓ 避免讓子女獨留浴室

 

安全攻略4

  • 好奇窗外情況而發生意外

建議

✓ 窗戶加設安全窗花

✓ 窗簾繩索應掛好

 

安全攻略5

  • 從床上墮下

建議

✓ 家長睡在床邊位置

✓ 在床邊加上圍欄

 

安全攻略6

  • 觸碰熱食燙傷

建議

✓ 廚房門口應設置圍欄

✓ 切勿讓子女獨自進入廚房

✓ 餐桌不宜使用枱布,子女會容易拉扯

 

安全攻略7

  • 被房門夾傷

建議

✓ 可用磁石鎖定房門,或加用手指保護膠

 

 

安全攻略8

✓ 家中各種摺疊的傢俬(如摺椅、摺枱等)必須妥善放好

✓ 檢查清楚是否已將安全鎖掣鎖好

 

 

安全攻略9

  • 觸電

建議

✓ 電器裝置應符合安全標準

✓ 插座孔應封好抽屜要關好

 

 

家居急救箱

1. 生理鹽水、膠布

2. 敷料,例如紗布

3. 綿花球,用來沾消毒藥水以清潔用具

4. 三角巾

5. 繃帶

6. 安全扣針或醫生膠布,用來固定繃帶

7. 消毒酒精,用以消毒用具,並非塗上傷口

急救箱

 

總結

  • 家長要時常提高警覺
  • 切勿獨自兒童在家,或依賴兄姊照顧
  • 教導子女,在適當時候灌輸有關安全的常識,別令孩子因為好奇,而在家長不注意時故意「挑戰」危機

lovehome

 地上跌倒             ​​​​​​

撞到物件

 

洗手間滑倒

 

好奇窗外情況

 

從床上墮下

 

觸碰熱食燙傷

 

被房門夾傷

 

摺疊的傢俬

 

觸電

 

與子女講解家居安全知識

  • 從經驗中學習
  • 如果遇到家居陷阱,建議家長與子女一同面對及處理,教導子女家居安全的常識
  • 教導正確地預防家居意外

teachteach

 

正面管教技巧

1. 及時回應及陪伴

目的:及時回應小朋友的需要,減少負面行為的出現

2. 正面及清晰的指示

目的:讓小朋友清楚明白具體正確的行為

3. 具體讚賞

目的:鼓勵持續良好行為,建立小朋友的自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