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轻轻松松长知识

我要捐款!

1
 

2024/2025年度

讲座题目

情绪表达与调节(亲子篇)

香港教育大学 儿童与家庭科学中心—家长讲座(二)

 

目标

1. 帮助幼儿认识情绪

2. 了解有效的亲子情绪沟通

 

內容

情绪命名

「我觉得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喜悦情绪
开心兴奋感恩满足平静自豪乐观
愤怒情绪
震怒憎恨不公平受冒犯受威胁受抨击受伤害
哀伤情绪
难过失望孤单內疚疲累迷失沮丧
恐惧情绪
惊慌紧张担忧不安焦虑震栗不知所措

帮助幼儿认识情绪

1. 家居环境的布置

    • 贴上印有不同情绪脸容的图画、相片、海报等,在家居中的某角落墙壁上

    • 解释不同的情绪会连带不同的脸容和行为表现

2. 日常事件的讨论

     • 事件引发情绪感受

     • 不同人在事件中的不同情绪

有效亲子情绪沟通

1. 主动助兴 Active-Constructive

  • 用心聆听及回应幼儿所分享的事情
  • 反映幼儿当中的感受
  • 鼓励幼儿进一步分享事件的内容

具体方法

  • 反映心思(重复说话、心情及想法)
  • 共享欢乐
  • 投入情境

2. 同理聆听 Empathetic Reflection

  • 用心聆听幼儿所分享的事情
  • 反映幼儿当中的负面感受
  • 引导幼儿分享事件引伸出来的想法

具体方法

  • 命名情绪
  • 倾前聆听
  • 作出安抚

绪处理(想、、做)

1. 「想」:想法改变(Thought changes)

恰当信念

• 更乐于采用合适的情绪调节技巧

• 促进正面情绪的发展、减低负面情绪的影响

 

2. 「说」:言语指导(Verbal guidance)

合适的语言说话,指导幼儿调整自己的想法,令有关情绪的想法上改变

当幼儿出现相对激烈的情绪或爆发脾气

• 避免即时的回应或指责

• 表现克制,以暂停换取聆听

 

3. 「做」:行为操作(Behavioural applications)

► 「情绪为本

       • 面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要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 从事情中找出意义

        令孩子在将来做得更好

例子:

  1. 提自己「停一停,谂一谂」
  2. 由20倒数至1(注意要慢慢地数,将2秒数1个数字)
  3.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绘画、唱歌、跑步等

► 「问题为本

          如果幼儿所担心的事情其实根本还未发生,家长不妨引导幼儿去面对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核心。


讲座题目

情绪表达与调节(成人篇)

香港教育大学 儿童与家庭科学中心—家长讲座(一)

 

目标

1. 明白自己亲职压力的来源

2. 认识「成长心态」的概念

3. 认识表达情绪的方法

4. 应用不同调节情绪的方法

 

內容

绪社交能力: 学什么?

按本地研究,本地幼儿情绪社交发展包括四大范畴:

1. 认知控制

    幼儿能善用记忆,抑制冲动,按环境需要灵活应变。

2. 情绪表达

     幼儿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说出情绪背后的原因。

3. 情绪管理

     幼儿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整理背后的想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4. 同理心及利他行为

     幼儿能辨认别人的情绪,表现正面的社交态度,乐于与人相处及结交新朋友。

 

什么是EQ(emotion quotient情绪智商) / EI(emotion intelligence情绪智能)?

  • 一个有关知道自己和别人情绪的概念
  • 当中包括: 确认情绪(recognize)、命名情绪(name)、分辨情绪(distinguish)、调节情绪(adjust & regulate)

 

成长信念

较倾向相信情绪是短暂的、可改变的,如果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不高兴或伤心,那种感觉虽然令人不舒服,但在接受自己出现那种感觉之后,透过人为方法,特别是自己,作出一些行动来改变。

 

家长的第一步角色

  • 检视自己的经验对现时处理孩子情绪影响
  • 建立自己的成长信念,并当孩子的好榜样,示范如何以「可改变的」心态去面对伤心、不安、愤怒等负面情绪
  • 学习并多运用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 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在安慰孩子时向他清晰表达「不开心会飞走」的信息

 

调节情绪方法/情绪处理方法

情绪为本反应

  • 面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 要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 从事情中找出意义
  • 令孩子在将来做得更好

例子:

  1. 提自己「停一停,谂一谂」
  2. 由20倒数至1(注意要慢慢地数,将2秒数1个数字)
  3.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绘画、唱歌、跑步等

问题为本反应

如果幼儿所担心的事情其实根本还未发生,家长不妨引导幼儿去面对和处理有关问题的核心。

 

情绪预告

「如果……,我就会……(if-then planning)」

例子:「如果自己一个人睡觉觉得害怕,我就会带小熊陪伴」

 

讲座花絮


2023/2024年度

讲座题目

健康「糉」有「营」家长工作坊

讲者:曾敏谕姑娘 (驻校社工)

 

目标

1. 帮助孩子建立均衡饮食习惯

2. 食物安全重要性

3. 健康有營「糉」體驗

 

內容

改善偏食的习惯

1. 食物配搭

    颜色丰富、以幼儿喜欢的食材搭配一款他不喜欢的食材

2. 食物造型

    可与幼儿一同创作,例如把红萝卜切成喜欢的形状或把饭用模具印出公仔形状等

3. 食物味道

    用水果制作出沙津吸引幼儿进食

 

为什么要注重食物安全?

        「病从口入」

 

如何为孩子提供健康安全的进食环境及食物?

  1. 食具安全(幼儿的食具应不易折断或碎裂)
  2. 使用的儿童椅(椅子应配上椅背和扶手)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了解幼儿情绪行为」家长讲座

讲者罗芷轩—临床心理学家 社会福利署中央心理辅助服务(学前服务)

 

目标

1. 认识情绪

2. 认识情绪和幼儿问题行为

 

內容

情绪是什么?

• 情绪是自然的反应

• 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学习,留意及接纳情绪

• 孩子需要透过我们去学习,明白及整理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管理

何以有些幼儿情绪容易纾缓 ,有些却令父母费尽心神?

◆ 脾性

    存在个人差异的生理特质,有些幼儿反应强烈迅速,有些则安静随和。

◆ 认知发展

    情绪概念抽象难懂,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即时有方法处理复杂的情绪。

◆ 语言能力

    幼儿暂时未必具备足够语言能力表达自身情绪及需要。

◆ 解难能力

    以合适方法处理情绪需要其他能力配合,因此难度较高。 而爆发情绪以及问题行为是幼儿最直接且最容易寻求协助的方法。

 

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问题行为:发脾气

⇒成因:语言能力表达较弱、不喜欢或不明白指示、开始发展自己个性、情绪需要

 

502507

 

孩子的固执行为是否耗尽了你的心力?

亲子关系和教养并不只是改善孩子的行为

• 了解孩子的特性,对他们有多一份体谅

• 合理期望:明白改变对他们来说不容易

• 先接纳孩子当前的行为及情绪状况

• 后计划如何一步一步支援孩子

• 帮助孩子接收及理解日常中不同的讯息:

   - 指令、常规

   - 善用视觉提示

• 提升孩子的社交沟通技巧,包括语言/非语言沟通、作出分享

• 协助孩子面对转变及调节情绪

• 善用预告(如用计时器、时钟、月历:让孩子明白要求和知道要等多久)

505

家长角色

⇒ 理解及处理幼儿情绪

• 了解幼儿需要,解决情绪行为

• 协助幼儿学习以合适方式表达及处理自己情绪

• 让幼儿感到安全,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研究指出有安全依附关系的幼儿,到儿童及青少年期倾向于有较佳的人际关系、较有自信和独立、较快从挫折中复原和较少情绪问题。

love

503507

           

 

处理幼儿情绪方法  

⇒ 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

1. 协助孩子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 所有「情绪」都是可被 接纳 的

    • 但不是所有「行为」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2. 协助孩子辨别和明白自己的情绪

3. 陪伴孩子一起经历情绪

4. 协助孩子调整情绪

⇒ 协助孩子学习聆听、明白、接纳、爱自己

 

订立规则

1. 共同订立,共同遵守

2. 简单、易明、清晰

3. 合乎幼儿能力,不会太难

4. 多谅解,多帮助

5. 配合奖赏及称赞

6. 定期检讨

⇒ 每位家庭成员都要遵守,例如: 所有人玩完玩具要收拾好

 

506 

安全的依附关系

在日常照顾中,家长透过留意并处理孩子的情绪需要,慢慢建立稳固的依附关系。 这些来回的互动充满情绪,透过交流情绪的过程,让幼儿学会表达情绪及需要。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家居游戏锦囊」家长工作坊 (第二节)

讲者李泳思姑娘 (注册社工)

 

目标

1. 认识七感

2. 认识感觉统合和感统失调

 

内容

七感 

   视觉

视觉的观察、区分能力:认颜色、数量、拼图

   听觉

声音的感受能力∶ 声音、节拍

   触觉

分布在全身皮肤的触感

   味觉

能判断不同味道、气味

   本体觉

与动作协调有关

   前庭觉

形状、位置、空间、高低、速度变化之能力∶抛接、平衡木

 

何谓感觉统合?

透过五官 (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 ),再加上肌肉及关节和前庭平衡等七个管道,去收集外面讯息。

这些讯息会被输出到大脑做分析处理,完成之后大脑就会发出指令。

大脑执行整合的能力就是「感觉统合」

 

孩子成长期的「七感」刺激不足的影响(感统失调)

◆ 触觉过度敏感的孩子

 • 不喜欢玩得脏兮兮、弄脏手脚

 • 换尿片,或清洁鼻子、耳朵时,情绪极不稳定

 • 不愿意用手触碰软绵绵、湿湿黏黏的东西

 

◆ 本体觉失调的孩子

      手脚笨拙、动作缓慢、容易迷失方向

      发音不标准,口齿不清,语言学习缓慢

      爱咬东西、爱磨牙、经常拍打自己

 

◆ 前庭觉失调的孩子

 乱冲乱撞

 好动,但动作笨拙,准确性差

 不愿意跑、跳或转圈

 不喜欢搭乘交通工具,容易晕车晕船

 重心容易不稳,走路常跌倒

 

强化触觉系统的方法 

  1. 在不同的半液体上(如刮胡膏)写字。
  2. 用软刷轻轻刷遍全身,增加触觉输入。
  3. 多用乳液按摩全身。
  4. 蒙著眼睛,猜猜放在手上的不同物件。
  5. 给孩子冰与热的水瓶,感受温度。
  6. 玩触觉黏土。

 

52

 

建议家长可挑选以下4大种类玩具来促进孩子的不同能力发展

1. 拼图类:七巧板、平面砌图、立体砌图

    - 训练视觉专注力及空间概念

    - 提升手眼协调能力

    - 培养独立思考与逻辑思考能力

 

2. 积木类:木制积木

    - 提升空间认识能力

    - 激发创造力及想像力

 

3. 桌上游戏:层层叠、记忆配对游戏

    - 学习社交规则,例如轮候

    - 训练情绪识别和控制能力

    - 促进社交互动及合作

 

4. 象徵性玩具:卡通玩偶、角色扮演

    - 提升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

    - 促进社交互动和沟通技巧

    - 培养同理心及责任感      

love


           

 

强化前庭觉系统的方法  

  1. 抱著孩子在摇摇椅上说故事。
  2. 在地板上用贴格子,让孩子玩跳房子。
  3. 多去公园玩荡秋千、溜滑梯、跷跷板。

 

强化本体觉系统的方法

  1. 可鼓励孩子帮忙搬东西,或提有重量的物品。
  2. 利用「推」或「拉」的方式移动重物。
  3. 让孩子钻纸箱或爬小隧道。
  4. 模仿动物,例如:螃蟹走路、青蛙跳或蜘蛛爬网。
  5. 在直立的板上写字,锻炼上手臂肌肉。

206 208

 

 

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变相剥夺孩子发展的机会,导致孩子的感官发育不良

例如:

  • 长时间把食物剪碎,孩子无法锻炼口腔肌肉,长大说话变得口齿不清。
  • 怕孩子有危险,时常抱在手上。
  • 让孩子长时间留游戏床里,而减少活动的机会。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家居游戏锦囊」家长工作坊 (第一节)

讲者李泳思姑娘 (注册社工)

 

目标

1. 为什么要游戏及好处

2. 认识游戏的种类

  嬉闹游戏

  建构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游戏

 

游戏是... ... 

 ► 内在动机

 ► 正面情绪

 ► 主动参与

 ► 有假装/模拟扮演的元素

 ► 重过程轻结果

 ► 孩子有选择

 

内容

幼儿学习的特质 

► 充满好奇心,会主动学习

► 从做中学,喜欢以感官进行,探索以认识新事物

► 建基於已有经验和技能学习新知识

 

玩乐两面睇

过度的玩乐

• 沉迷,放纵

• 迷失自我……

 

没有玩乐

• 压抑,孤僻

• 缺乏多元的发展…...

 

适度的玩乐

• 放松身心

• 表达自我

• 促进亲子了解

• 提升自身多方面的能力

    如提升触觉敏感度,平衡度,甚至於合作能力,解难能力……

 

为什么需要在家玩游戏?

因为小朋友需要游戏!

因为游戏有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因为家是小朋友成长的地方!

 

游戏种类

1. 嬉闹游戏

    幼儿互相追逐,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推挤。

2. 建构游

    幼儿用积木、黏士等玩具来建构别人能辨认的事物。

3. 假装游戏

    幼儿用自发性的扮演来重温和解读自己的生活经验。

4. 规则游戏

    幼儿从棋艺、牌类游戏和球类活动学习反应和互动。

 

52

 

 

建构游戏

• 有固定形状的材料,例如积木、乐高、轨道、雪花片等。

• 无固定形状的材料,例如水、沙、雪、橡皮泥等。

 

建构游戏的要点

• 乐於尝试

• 适度示范

• 自我指导语言

   例子:狗仔有4只脚,1个头,点样摆拼图先有齐前后4只脚呢?

• 回顾过往经验

    例子:你想像一下,平时我地见到既小巴车头系点既?

 

 

 

play      cos

 

 

 

规则性游戏(约6-10岁)

定义:在游戏中加入一些规范/规则,让参加者依循游戏中的规则,进行游戏活动与竞赛活动。

目的:

• 透过规则的规范让幼儿不断地练习,增加各运动或游戏的专业技能

• 透过互相合作达到目的,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例子:大风吹、桌上游戏、牌类游戏、棋类、球类

love

overnolove

           

 

嬉闹游戏

• 捉伊人

• 糖痴豆

• 捉小鸡

• 抢尾巴

 

嬉闹游戏的要点

• 选择合适的地点

• 订立基本规矩

• 示范力度

• 称赞幼儿耐心等候及力度恰当

 

 

 

playbus

 

假装游戏 (约2-6岁)

定义:模拟及重温现实生活中各种情形的游戏

目的:藉模拟扮演增加小朋友想像力,并融入情境而做出一些可训练他们身体的动作/语言/社交。

游戏内容:找象徵性的事物来取代真实的情境,假装是某人/假装某物是一个物体。

例子:将扫把当马骑/扮演白雪公主

 

假想游戏的要点   

• 与幼儿讨论角色/剧情

• 鼓励幼儿使用道具

• 用文字或图画纪录剧情

 

63

 

家长的角色与帮助

家长与幼儿游戏可以…

• 投入与幼儿的互动

• 引导幼儿的注意力

• 模仿幼儿的玩法

• 形容幼儿的动作

  帮助幼儿理解自己在做什么

• 赞赏幼儿的好行为、努力和策略

  准确,例子:「我很喜欢你刚刚如此温柔地为小熊包扎伤口!」

  即时,例子:「多谢你和我分享你的积木!」

  真诚,例子:「刚刚你如此专注砌图,真的很厉害!」

• 运用赞赏带动幼儿的长处

   例子:「你常常称赞其他同学,很懂得欣赏别人!」

• 预告结束

   例子:「知道你好想同妈妈继续系度玩,不过今日既时间够啦,我地聼日再过黎玩啦!」

 

总结

• 游戏是儿童的需要和技能

• 家长是儿童最好的玩伴

• 幼儿透过游戏去学习

 

讲座花絮


2022/2023年度

讲座题目

亲子游戏互动辅导」家长工作坊 (第一节)

讲者李泳思姑娘 (注册社工)

 

目标

认识游戏的类别

  功能性

  象徵性

  规则性

  引导性

 

游戏治疗是什么?

 → 是小朋友的情绪辅导!

「游戏对小孩子十分重要,玩具是儿童的文字,游戏是他们语言」(Ginott, 1961)。

 

 

内容

外来事件对适应系统带来压力/威胁 

如∶父母离婚、虐待、弟/妹出生、新入学等。

成功适应

所需条件:

• 正面自我形象

• 安全感

• 亲密而安全的关系

 

不适应反应

• 负面情绪(抑郁、焦虑、愤怒)

• 暴力行为

• 身体反应

• 不愿分享

• 逃避退缩

• 倒退行为

 

 

游戏治疗功用

心理
  • 建立信任关系
  •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 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
  • 增加孩子的能力感
  • 带来深层次的内在改变

孩子在游戏治疗中『玩出』他的问题和感受,等同於成人在治疗过程中『说出』他的问题和困难。

 

 

什么是「儿童为本」游戏治疗?

爱思莲(Virginia Axline)主张把人本主义的理论融入成为游戏治疗的基础,并提出非指导性游戏治疗(Non-Directive Play Therapy)或称儿童为本游戏治疗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17121516

 

 

 

「特别游戏时间」最重要的态度和技巧

► 俾小朋友话晒事!

► 唔问问题,唔答答案!

圖片3510711

特别游戏时间玩什么玩具?

  • 不要附教育性的玩具
  • 不要品牌/潮流
  • 不易破损
  • 不要机动玩具
  • 不要输赢玩具

玩具的选取及象徵意义

  • 安抚及生活化玩具
  • 嬲怒情绪表达玩具
  • 建立能力的玩具
  • 创意表达玩具

2019

 

反映情感

目的: 加强幼儿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并感受到被他人理解。

• 描述幼儿在游戏过程的感觉、想法

• 善用同理心回应孩子

 

 

请试下列情绪或感受词语形容一下小朋友∶

例子:

• 我见到你..关心个BB…

• 我感受到..你有点开心

• 我见到你..想将水果放入去…

• 你似乎好….你好满意杯果汁

• 我见到你..钟意放个模型系到

• 我感受到..你好满意….

• 我见到你好伤心…你努力砌嘅积木跌晒落嚟….

• 我感受到..好似好失望...积木好似总会跌落地

• 我见到你好想…掷落地….你想咁样做

• 我感受到..你好似有d嬲…

• 你似乎好..讨厌呢个玩具…你唔钟意佢咁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亲子游戏互动辅导+家居游戏锦囊」

家长工作坊 (第二节)

讲者李泳思姑娘 (注册社工)

 

目标

认识多感官游戏的类别

  视觉

  听觉

  触觉

 

什么是五感专注?

• 五感,包括 「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视觉」。

分别属於大脑皮质层的五个区域所掌控

启动儿童五感体验,感觉系统获得适当的神经刺激,就能促进大脑皮质层发展,长久有效提升学习的专注力和持久力

 

 

内容

从感官学习 

运用多种感官:看、听、摸、闻、尝、做,亲自实际操作

 

 

五感学习-生活篇(学习刷牙) 

多感官学习法

视觉

• 用图片提示刷牙步骤,协助组织一连串动作

  让孩子站在镜子前,一边看、一边依说话提示

给孩子选择刷牙用具的颜色喜好

嗅觉及味觉

给孩子选择牙膏的味道喜好

听觉

播刷牙儿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2gHmAm-d0

触觉

先了解孩子对刷牙用具的感觉刺激反应

动作

用牙刷及牙膏刷去在已过胶的牙齿图片上的污垢

• 玩扮演游戏,帮公仔刷牙

 

 

五感学习-学业篇(中文生字)

多感官学习法 – 视

利用字卡学习,把字体放大并配以图画

利用字卡学习,把部首及部件分拆

利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字体的组成部分

用颜色突出词语的笔画用在纠正错字上

 

多感官学习法 – 听

把要记忆的内容配上音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e7KTuB_v1I

   (闪一闪(上下左右篇)|学中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FDQNu_oIQ

   (♬ 形状歌 ♬ | 唱中文儿歌学图形形状)

 

 

多感官学习法 – 触

用手指把字写在孩子的手掌或背上,然后说出该字或孩子猜想所写

  的是甚么字

用手指把字写在幼沙 ∕ 白米 ∕ 幼盐 ∕ 沙纸 ∕ 绒纸 ∕ 桌面上

在空气中把字的笔画逐一「写」出来(大动作要过半身才有效)

用泥胶 ∕ 磁贴砌字或用手做字形

孩子把字的组成部分剪出来,作拼图

 

3938

 

增进亲子关系的玩乐时间

泥胶画

家长引导幼儿将泥胶搓成不同形状/长短/大小/颜色,加强幼儿的认知。

  颜色:分辨或混合不同颜色的泥胶; 

  大小:搓揉不同大小的片状泥胶; 

  长短:搓揉不同长度的条状泥胶; 

  数量:搓揉不同数量的球状泥胶; 

  状形:搓揉不同形状的泥胶

根据图卡,用泥胶完成图卡指示。

 

泥胶学习

将泥胶搓成长条

砌出笔划 (每一个笔画一只颜色) ,再学砌出中文单字

捉住小朋友的手仔,用食指去感受凸出来的泥胶

 

家长的角色

细心观察 (幼儿的能力/兴趣/玩乐过程)

放手给予尝试机会

摆脱成败美丑标准

享受游戏过程

了解乐趣因由

肯定努力 给予赞赏

 

 

 

3033        35

 

  45漸相腳 47

53媽

为什么需要在家玩游戏?

  • 因为小朋友需要游戏!
  • 因为游戏有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因为家是小朋友成长的地方!

 

 

 

 


 

 

 

 

 

 

 

 

 

 

4161

4342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正向教养」家长讲座 

讲者罗芷轩—临床心理学家 社会福利署中央心理辅助服务(学前服务)

 

 

目标

认识正向教养

认识「管教三步」

了解如何赞赏孩子

 

正向教养是什么?

                           成人与孩童互动的三大模式

溺爱

正向教养

严厉

毫无限制

权威、温和而坚定

过度的操控

• 有自由无秩序

• 无限的选项

• 有秩序也有自由

• 有限的选项

• 有秩序无自由

• 毫无选择

 

 

 

内容

Positive Discipline 正向教养 

阿德勒学说为基础的教养法

X 惩罚与奖赏

• 强调用「鼓励」来教养孩子

•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 Dr. Jane Nelson )在 1980 年代

• 结果发现家长与教师运用阿德勒心理辅导法,对孩童有明显正面的影响

• 发展出一套涵盖沟通冲突处理相互尊重的教养方法

 

正向教养的要素

• 相互尊重

理解行为背后的信念

• 了解孩童发展及适龄的表现

有效沟通

• 富含教导意义的管教方式

• 专注於解决办法,而非惩罚

鼓励

 

孩子要「感觉」良好才能够「表现」良好

 

惩罚带来的四个R后果

    

憎恨R esentment

101

 

报复R evenge

102

 

叛逆R ebellion

103

退缩R etreat

104

 

 

  

105

 

基本的阿德勒概念

• 孩子的主要目标是归属感价值感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挫败的孩子

平等

目标导向的行为

犯错是学习的最佳机会

• 确认传出爱的讯息

 

 

 

 

 

 

 

 

 

 

 

 

 

 

 

 

 


正向教养的十项基本原则

  1. 先连结情感再矫正行为
  2. 让孩子参与其中(提供可接受的选项、给小孩机会帮忙)
  3. 建立惯例流程
  4. 以身作则来教导尊重
  5. 拿出你的幽默感
  6. 进入孩子的世界
  7. 温和且坚定的方式付诸行动:说话算话,且贯彻执行
  8. 要有耐心
  9. 多多督导、分散注意和重新导向
  10. 接纳孩子的独特之处

 

管教三步

第一步

认同感受:反映孩子的情绪

目的: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接纳他们的感受

• 表示出你重视孩子的感受

帮助孩子对自己的感受有所察觉

帮助孩子感到他被了解

很多人认为用以下的公式开始比较容易:

「你觉得(陈述感觉) _______,因为(陈述感觉背后的想法) _______。」

一旦你熟习了这公式,你就可以应用你自己的用语。

• 有时候你无法确定到底你孩子的感觉是什么,那也没关系,你可以加以猜测。

 

反映孩子情绪的时机

当孩子表现强烈的情绪(不管是正面或负面)

在孩子有隐藏著的情绪时

当你要说「不」时

帮助他了解有感受是可以的

帮助他确认自己的感觉

帮助孩子感到你已经听到他的需求

► 有时你不能倾听。儿童可能想无时无刻能得到注视,但有时成人有太多事情要处理,没有时间聆听。向他们说你要稍后才能倾谈。

 

第二步

指出错处

目的:指出限制或不合适行为

 

 

第三步

引导正确行为:有效的指令

目的:让他们知道可以做的事情

 • 直接 :告诉孩子要做什么

 • 可行 :较大机会取得孩子合作

 • 给予选择

 

作预告:订立可达到和具体的期望,学会等待

目的:引导正确行为,学会等待

 • 可达到

 具体,如「听日/星期五先去」

 

「管教三步」的应用

例如:孩子在商场四处乱跑

  1. 反映孩子情绪:仔仔你好兴奋想四围走。
  2. 指出限制/不合适行为:但系你唔可以乱走喎。
  3. 引导合适行为/作预告:过嚟拖实妈咪/爹哋,我哋要一齐行

未反应之前,先问自己...

  1. 我自己现在能自在、平静去处理吗?
  2. 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想法、需要是什么?
  3. 我想孩子学会些什么?

 

赞赏孩子

孩子内心的隐藏声音:爹哋/妈咪,你睇唔睇到我乖呀?

♦ 著眼纠正错误,指正训斥 管教气氛变得负面

♦ 著眼孩子的正面行为 鼓励孩子合作和成长

 

赞赏的时机

做得好
改正后
未曳前

把握时机,即时给予肯定赞赏。

可以配合反映孩子情绪作预告一起应用。

 

做得好赞赏

改正后赞赏

未曳前赞赏

多花时间留意孩子,便会发现可以赞赏的好行为多不胜数。

例如:孩子在商场乱跑,经提醒后拖著妈妈慢行。

例如:排队进科学馆参观时,孩子保持安静未有发脾气,但过多一会儿或许便会按捺不住。

• 欣赏你好努力尝试!

多谢你帮手收拾!

改正后的肯定:依家拖实妈咪慢慢行,咁就乖喇!

反映孩子情绪:妈咪知道你好兴奋,想郁动下!

作预告:等一阵去到公园就可以跑下啦!

未曳前赞赏:仔仔你好有耐性安静等候喎!

 

反映孩子情绪:等咗咁耐,我知你有啲闷同心急!

 

作预告:安静等多一阵,入去之后你可以拣想参观边个展区先!

赞赏的原则

• 留意孩子(好嘅要赞

坦白地对待孩子(真系好先赞

分程度赞赏孩子(大乖大赞、中乖中赞、小乖小赞

不欺骗不回避,让孩子认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唔乖唔赞

 

练习当不完美父母

当父母能够面对自己也会犯错、接纳自己也有不完美的时候,并且愿意做修补,其实是在给孩子示范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

― 犯错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路上的经历。

 

用同理心对待你自己

• 犯错是绝佳的学习机会

• 去看见事情的正面意义

• 怀抱著接受不完美的勇气,因为人性就是不完美的

• 先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

 

修复关系的三步骤

  1. 承认(坦然面对错误)
  2. 和解透过道歉来和解)
  3. 解决与孩子一起找出解决方法)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儿童成长与社交需要」家长工作坊 (第一节)

讲者李泳思姑娘 (注册社工)

 

目标

  1. 认识社交
  2. 孩子的假想朋友
  3. 结交朋友的技巧
  4. 常见的同辈相处问题及处理方法

 

什么是社交?

  • 每一个人都不能够独自在这个世界生存
  • 每日都会与不同的人沟通或联系,例如家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亲友、邻居、老师、同学或者在其他场合遇见的陌生人
  • 儿童要与其他人交往就必需学习怎样与人相处
  • 与人相处的技巧 → 社交技巧

 

内容

交朋友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 孩子与他们同伴的世界才是他们塑造性格的主要地方

  • 孩子在童年时间缺乏正向的社交互动,孩子之后容易陷入退缩、孤单、忧虑与焦虑的状态

  • 孩子在早期不被同侪的孩子接纳,也是会造成日后辍学、心理、行为问题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年刊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幼儿的社交与人际相处模式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来认识世界,无法跳出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设想他人的思考角度及感受

2)互惠原则

幼儿的相处本著「你给糖我吃,我就借玩具给你」的互惠原则

3)分分合合

幼儿的人际关系很脆弱,友谊随时可以被一点无心的言语或行为破坏,随时因别人表示关心及伸出援手而建立友谊

 

 

你孩子有假想朋友吗?

  • 四岁之前,许多小孩都有假想玩伴
  • 小孩或动物,亦可能是布公仔
  • 小孩可能想像是朋友/保护者/发泄对象
  • 让小孩可以在一个安全的情况下学习处理不同的社交状况
  • 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思考、调整情绪,更重要是有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应用基本的交际技巧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幻想朋友?

1.透过假想玩伴了解小孩感受

• 留意小孩与假想玩伴的对话,例如∶当他们在前往诊所途中安抚布公仔,父母可藉此了解小孩是否害怕见医生

• 直接与布公仔对话,以帮助小孩理解和鼓励他抒发感受

 

2.透过假想玩伴促进好行为

• 将假想玩伴作为示范,引发小孩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 小孩拒绝洗澡:「毛毛每天都洗澡,你不爱干净的话,它会嫌你臭臭,不想和你玩。」

• 小孩不肯吃水果或蔬菜,可以分少量给布公仔:

「花花虽然未吃过萝卜,但花花也要一些尝尝!哇,味道还不错呢!」

 

5play

 

 

常见的同辈相处问题及处理方法

小孩十分害羞,怎么办?

避免讽刺性语言,多多给予鼓励

明白害羞是种人格特质,并非缺陷,让孩子慢慢学习与他人接触

 

love  lovelovelove11

需要提升的幼儿社交表现

  • 不停讲述自己的兴趣、经常转话题
  • 不懂得看别人的非语言表达
  • 不明白别人说话背后的意思
  • 不了解明人的想法和感受
  • 难於从别人的观点看事情
  • 做事没有条理和计划

如何帮助孩子融入团体?

  • 先观察,后融入
  • 家长可以先陪孩子观察别人在玩什么
  • 过程上,家长给予帮助(如何加入游戏后,令大家更好玩)

 

 

6

小孩抢别人的玩具,怎么办?

不要标签小孩霸道,理解他们尚未学懂如何解决问题和考虑别人的想法或感受

如果有问题出现,你可先观察小孩之间的反应,在适当的时候介入,不要妄下判断,偏袒某方

12

 

小孩不肯排队与友伴轮流玩耍,或坚持玩多一会儿,怎么办?

当孩子排队等候时,可在旁和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

预先告诉孩子他可以玩多久

游戏将要结束前,先给孩子心理准备:「时间快到了,我数十下,就要结束,轮到下一位小朋友。」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儿童成长与社交需要」家长工作坊 (第二节)

讲者李泳思姑娘 (注册社工)

 

目标

  • 认识八个重要的社交技巧,与友伴保持正向的关系

 

内容

八个重要的社交技巧 

技巧一:识别、了解别人的情绪、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沟通

技巧二:认识自己行为对别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沟通

  • 有时,幼儿未必能完全听懂成人的指令,却因为善於观察成人手势及目光的注视点,能配合四周环境资讯去了解状况。
  • 幼儿进入语言沟通阶段,他们开始学习整合非语言及语言沟通带出的信息。

     如家长向幼儿说:「你再做多次!」

      据字面理解,幼儿是应该重覆刚才的举动,可是家长语气短促严厉、声量提高、表情不悦、挠起双手,有留意这些非语言信息的幼儿,便明白自己惹家长生气,不敢再犯了。

 

非语言沟通

  • 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目光注视、肢体动作及社交距离)
  • 副语言(如声调、音量、快慢)
  • 面部表情:对方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以及冷漠、不满、认同等态度;
  • 目光注视:追踪对方注视之处,让彼此建立共同专注点使沟通顺畅有效;
  • 肢体动作:反映了我们的内心状态,如身体绷紧代表紧张。

 

技巧三:明白及尊重别人的观点

技巧四:学习如何解决冲突与矛盾

2-6岁的幼儿仍处於自我中心的阶段,多以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未能从他人的立场了解事情,因而出现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的情形,幼儿成长发展及与他人交往时无可避免的过程。

家长角色:

1) 可先让他们自行解决,提升幼儿与人沟通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当遇到幼儿争持不下,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时,家长宜适时介入,耐心聆听双方幼儿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

3) 未了解冲突的起因前,不宜妄下结论,可透过对话,让幼儿尝试了解别人的观点与想法,明白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习尊重别人和与人相处时的社交技巧。

 

影片欣赏

1) 清楚点出孩子做错了什么

2) 告诉孩子这件事怎样影响到别人

3) 教导孩子可以用什么方法达到同样目的

4) 告诉孩子现在可以怎样弥补错失

5) 逻辑后果及同理心建立

 

5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xoL192twQ&t=234s

 

技巧七:减低冲动行为调节

冲动控制的训练

1) 沟通:鼓励孩子说出感受

2) 记忆力:记住前因后果

3) 榜样:孩子学习的对象

4) 运动:建立规律的运动

 

训练游戏

日常生活中—购物活动

1) 先与孩子在家决定要去超级市场或街市购买的物件并记下来,然后一起去购买东西,同时在有需要时训练孩子向职员查询物件的所在位置,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2) 透过购物活动,孩子可以学习物件的名称及将物件分类,亦可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技巧八:增强自信心及自尊心

8

总结

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交是必备的能力之一。

从小培养孩子具备社交能力,对未来的性格发展与人际互动深具助益,父母可透过4大步骤:

1) 观察模仿

2) 从游戏中练习

3) 实际演练

4) 给予正向回馈

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孩子具备正向的人际关系。

  

 

 

lovelove

love

                                         ​​​​​​

技巧五:控制自己的情绪 

协助孩子学习如何自我控制情绪

  • 开始时,可以主动帮助孩子舒缓情绪:轻拍他的肩、背部、搂抱,或是让孩子抱著自己心爱的毛公仔、小毛巾,都有安抚情绪的作用。
  • 可以教他一些放松心情的方法,如深呼吸。

示例:

父母可尝试问问他「今天是不是发生甚么事了?」

在孩子的话语中找出他所经历的事件情绪想法行为

• 孩子的书本被小朋友撕破了(事件)

• 他觉得很难过(情绪)

• 因为他觉得朋友不喜欢他了(想法)

• 於是孩子明天不愿上学(行为)

 

技巧六:增加耐性及容忍能力   

1-3岁孩子的专注力时间约10分钟

人体大脑前额叶掌管注意力、控制力、情绪调节与道德判断等功能,但幼儿的大脑神经网路与前额叶尚未发育完全,会比成人容易分心,专注力也较短,也较容易有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举例:

幼儿常常喋喋不休、打岔怎样办?

行为成因

• 幼儿也有社交需要的。

•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能和孩子谈话和游戏,他们这方面的需要自然获得满足。

• 当家长忙於工作,处理家务或接待客人时,可能会把孩子冷落了,孩子便会尝试用打岔的方法,引起家长的注意,并希望藉此打入成人的社交圈子中,参与成人的话题             

即时处理方法

(一)给予孩子三十秒的注意

1. 耐心地聆听孩子的报告及意见,待孩子说完了想说的话,或作深呼吸时,家长可以打断孩子,并说出对孩子的行为限制。

2. 「多谢你告诉我这些事,不过现在我要和叔叔讨论一下工作的事情」及「今晚才有空和你详细地倾谈」。

3. 然后转身回到自己的工作或继续和客人详谈,不要再理会孩子。

(二)邀请孩子加入谈话

1. 客人为探望全家人而来,家长可邀请孩子加入谈话,教导孩子正确的和别人相处的方法。

2. 家长不妨问问孩子:「你有兴趣坐下来,和叔叔、姨姨谈一会儿吗?」家长应向孩子指出,谈话的内容不能只是围绕在他身上,除了他可以发表意见外,其他各人也要有机会发言,假若孩子同意了,便可以正式地加入。

3. 成人有时需要迁就一下孩子,如谈一些孩子可以明白或知道的事情/说话时的速度慢一点/留一点时间让孩子可以发表意见/孩子说出一些荒谬古怪的念头或意见时,成人千万不要嘲笑。

   6

 

 

 

 

 

 

 

讲座花絮


讲座题目

「儿童家居安全知多点」

讲者曾敏谕姑娘 (驻校社工)

 

目标

  • 家居安全重要性
  • 安全攻略
  • 与子女讲解家居安全知识之技巧

 

内容

儿童家居安全

  • 根据统计,0-5岁的儿童最常在家中发生意外
  • 儿童尚未确切明白甚么是危险
  • 3-5岁儿童的活动范围渐渐扩展,容易发生跌伤、撞伤、烫伤的意外
  • 若儿童因意外受伤,应尽早求诊
  • 大部分家居意外均可避免
  • 对家居陷阱提高警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 切勿让儿童独留家中
  • 向儿童灌输正确家居安全知识

 

预防家居意外安全攻略

安全攻略1

  • 地上跌倒

建议

✓ 保持地板干爽

✓ 妥善收纳杂物

✓ 地毡应安全牢固,避免滑动

✓ 利器、药物及清洁用品应收好,避免孩子接触

 

安全攻略2

  • 撞到物件

建议

✓ 用具摆放整齐

✓ 妥善收纳杂物

✓ 家俱要有圆角或装上塑料防撞角

 

安全攻略3

  • 洗手间滑倒

建议

✓ 保持地面干爽,避免湿滑

✓ 非使用时,不要储水於浴盆、洗手盆及水桶

✓ 马桶盖板要盖好

✓ 避免让子女独留浴室

 

安全攻略4

  • 好奇窗外情况而发生意外

建议

✓ 窗户加设安全窗花

✓ 窗帘绳索应挂好

 

安全攻略5

  • 从床上堕下

建议

✓ 家长睡在床边位置

✓ 在床边加上围栏

 

安全攻略6

  • 触碰热食烫伤

建议

✓ 厨房门口应设置围栏

✓ 切勿让子女独自进入厨房

✓ 餐桌不宜使用枱布,子女会容易拉扯

 

安全攻略7

  • 被房门夹伤

建议

✓ 可用磁石锁定房门,或加用手指保护胶

 

 

安全攻略8

✓ 家中各种摺叠的家俬(如摺椅、摺枱等)必须妥善放好

✓ 检查清楚是否已将安全锁掣锁好

 

 

安全攻略9

  • 触电

建议

✓ 电器装置应符合安全标准

✓ 插座孔应封好抽屉要关好

 

 

家居急救箱

1. 生理盐水、胶布

2. 敷料,例如纱布

3. 绵花球,用来沾消毒药水以清洁用具

4. 三角巾

5. 绷带

6. 安全扣针或医生胶布,用来固定绷带

7. 消毒酒精,用以消毒用具,并非涂上伤口

急救箱

 

总结

  • 家长要时常提高警觉
  • 切勿独自儿童在家,或依赖兄姊照顾
  • 教导子女,在适当时候灌输有关安全的常识,别令孩子因为好奇,而在家长不注意时故意「挑战」危机

lovehome

 地上跌倒             ​​​​​​

撞到物件

 

洗手间滑倒

 

好奇窗外情况

 

从床上堕下

 

触碰热食烫伤

 

被房门夹伤

 

摺叠的家俬

 

触电

 

与子女讲解家居安全知识

  • 从经验中学习
  • 如果遇到家居陷阱,建议家长与子女一同面对及处理,教导子女家居安全的常识
  • 教导正确地预防家居意外

teachteach

 

正面管教技巧

1. 及时回应及陪伴

目的:及时回应小朋友的需要,减少负面行为的出现

2. 正面及清晰的指示

目的:让小朋友清楚明白具体正确的行为

3. 具体赞赏

目的:鼓励持续良好行为,建立小朋友的自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