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护士妈妈辞工贴身照顾特殊需要儿子

护士妈妈辞工贴身照顾特殊需要儿子

       怀胎十月,感受着一下一下的胎动,姚女士与所有准妈妈一样,都期待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来临。可是,在只有怀孕26周的时候,岚岚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于岚岚属于极早产的婴儿,许多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出生后需要长期住院及24小时佩戴呼吸机来辅助呼吸。          岚岚在过去六年需要经常进出医院接受治疗。他的喉咙有一条连接呼吸机的喉管来维持生命,没有这条喉管他会有生命危险;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机并守护着他。正因为这样,她不得不辞去原本的护士工作去照顾岚岚。可是,岚岚高昂的医护费用和全家的经济重担,全都落在岚岚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难免捉襟见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的专业团队在帮岚岚进行大肌肉训练            幸好他们接触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特殊幼儿中心服务。中心专业团队了解岚岚和其家人的情况后,便安排了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特殊幼儿工作员及社工提供支援。岚岚刚开始训练时言语、大肌肉、进食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同龄小朋友;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后,现在岚岚已能进食粥类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厕,说话和走路也大有进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团队的照顾,她直言这种照顾是一支强心针,让她知道怎样去面对困难,「因为如果连我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以后岚岚还可以依靠谁?」岚岚一家的路虽不易行,但保良局会继续作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其家人的强大后盾。          保良局透过本局资源及善长的捐款支持,让有经济困难的孩子可以获得适切而全面的训练服务,守护孩子成长,全面支援家庭。  
如邻舍的咫尺情

如邻舍的咫尺情

带著食物援助包来到受助者谭婆婆的家门前,隐约看到铁闸布帘后的谭婆婆出来迎接。「系咪吴姑娘呀?好耐无见,好挂住你啊!」随行的吴姑娘熟练的叫我们踏入家门,然后与谭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谭婆婆又说,「婆婆唔叻,唔识字,好彩你叫吴姑娘,12345我仲识,我识叫你5姑娘。」两人相视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谭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开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谭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长者生活津贴,女儿多年前已失去联络,婆婆现在独力照顾13岁的孙女,属跨代照顾个案。谭婆婆早年於地盘工作时弄伤了两腿膝盖,关节亦开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纸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缘故,婆婆怕感染病毒传染孙女,因此已放弃了拾纸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悭。她数日才舍得换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来当一餐;每次到食物银行拿食物,为了悭2元搭车钱,宁愿步行超过30分钟去领取物资;她常挂在嘴边的是「希望留多一点给孙女」。   因此,当谭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计划让她可以得到额外的食物包时,她万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面好正!样样都齐,帮轻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肠仔面俾孙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礼券喜从心来,还兴奋的告诉孙女「我哋可以去买多啲肠仔了!」   当我们关心婆婆够吃与否时,谭婆婆感恩的说「够了够了,我不会多取,够用就可以了。我哋穷,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穷,够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为自己打算,整个倾谈过程常常问我们坐得辛苦与否,又抱歉只有风扇没有冷气,还叮嘱一段时间没见的吴姑娘早点回工作间,「你早点回去吧,用了你一个小时,食物银行忙著呢!」   平日分发食物援助时,吴姑娘也会把握机会关心受助者身心状况,支援受众物质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情绪上的关顾。但因疫情缘故,食物银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层家庭,个别关顾时间也相应减少了。吴姑娘知道我们上门访问谭婆婆,她也特意调时间来见见婆婆,除为了来探探老朋友,也想亲手将这食物包送给她,免却她来回步行之苦。   一个食物包,一小时相聚,一见如故。食物援助纪录表上是一个名字,背后却是一个为照顾孙女努力生活的长者故事。分发食物,可以是机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玩乐中学懂珍惜与环保 流动玩具图书车分享快乐

玩乐中学懂珍惜与环保 流动玩具图书车分享快乐

小朋友总希望有新玩具,但玩具种类太多,难道小朋友每次玩厌便要再买新玩具?此举既浪费亦不环保。保良局流动玩具图书车穿梭本港7 个公共屋邨,免费借出图书及玩具予小朋友,让他们学懂「有借有还」,玩乐之余建立责任感及学会珍惜玩具,亦令玩具生命得以延续,达致环保效果。   保良局流动玩具图书车服务获香港玩具厂商会及香港玩具协会慷慨捐款支持营运及增添玩具,现时车上有约500 件玩具及150 本图书,供幼儿至13岁儿童免费借用。小朋友借用玩具或图书前需申请加入成为会员,凭会员证每次借用1 件玩具或1 本图书两星期,并可於玩具图书车下次到访时续借一星期,如归还后可再借用其他玩具。 负责服务的保良局周兆初纪念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郑启良表示,为培养小孩的责任感,他们借用玩具时需要签名,归还时工作人员会当面点算配件,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功感,得知自己有能力保管好玩具,而逾期归还玩具亦会被罚款5 元。他又指流动玩具图书车十分受家长及小朋友欢迎,每年服务多达25,000人次,期望未来可获得更多善长捐款,拓展成车队将服务推广至更多地点,落区入邨分享快乐,又计划未来在各屋邨举办回收玩具活动,鼓励市民捐赠仍然「新净」的旧玩具,与他人分享快乐。   查询详情 电话 3462 6260 电邮 [email protected]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儿童与主席相聚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儿童与主席相聚

爱意洋溢的二月,素色打扮的一对伊人站在保良局中座大楼门前,他们是阿锦和阿锦的太太。中学阶段,由於家庭缘故,阿锦曾暂住在保良局儿童之家几年。离开家舍将近十年,今天他应保良局的邀请回到保良局总部,团聚之余,也与陈黎惠莲主席一起探望住在总局的住宿儿童。   不少人误以为住宿儿童的日子都过得很凄惨,但阿锦却笑说未然。「刚入住家舍时,我是万般不情愿的,但随著日子过去,开始感受到家舍职员的关爱,而且跟其他小朋友又开始熟稔,我渐渐开始喜欢上这里的生活,甚至在搬离家舍时不舍得要哭出来了。」太太在旁补充说∶「阿锦常常跟我说他在家舍生活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家舍的生活塑造出阿锦乐天的个性,正所谓知恩图报,阿锦现时会不定时到家舍当义工,例如在谊亲日担任工作人员,或在周末时带「细佬妹」出外游玩。「想当年『哥哥』『姐姐』对我照料有加,特别在我刚入住期间,常常主动跟我聊天游玩,令我很快便融入这个大家庭,现在我也想以『哥哥』的身份回馈这个大家庭。」   问到在家舍生活中最难忘的画面,阿锦说是离开家舍的那一天。「我在18岁生日前一天离开家舍,那晚我正提著行李箱,准备走了,职员和其他小朋友都跟我一一道别,唯独一直照顾我的阿Sir不在,我猜他一定是不想看到我离开的背影,於是我走到他的房门打算跟他告别,却发现他在房间偷偷拭泪。」十年弹指一过,阿锦与阿Sir和家舍朋友的关系没有随时间而变质,「我在去年都邀请了他们出席我的婚礼,希望他们见证我迈入人生下一个阶段。」   谈笑间,主席笑得双眼像弯月一样。「我真的很开心,上任以来一直想跟曾经在本局住宿的儿童聊天。得知阿锦在保良局家舍的日子过得快乐,我便心安了。」回朔保良局历史,儿童住宿」服务,但保良局关怀住宿儿童的心却持续未断。「从145年前到今天,我们初心不变,未来也会一直守护有需要的小朋友,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安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