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護士媽媽辭工貼身照顧特殊需要兒子

       懷胎十月,感受著一下一下的胎動,姚女士與所有準媽媽一樣,都期待著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來臨。可是,在只有懷孕26週的時候,嵐嵐便急不及待要出世了。由於嵐嵐屬於極早產的嬰兒,許多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因此出生後需要長期住院及24小時佩戴呼吸機來輔助呼吸。          嵐嵐在過去六年需要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他的喉嚨有一條連接呼吸機的喉管來維持生命,沒有這條喉管他會有生命危險;姚女士需要一直提着他的呼吸機並守護著他。正因為這樣,她不得不辭去原本的護士工作去照顧嵐嵐。可是,嵐嵐高昂的醫護費用和全家的經濟重擔,全都落在嵐嵐爸爸身上,一家的生活難免捉襟見肘。     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的專業團隊在幫嵐嵐進行大肌肉訓練            幸好他們接觸到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特殊幼兒中心服務。中心專業團隊了解嵐嵐和其家人的情況後,便安排了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社工提供支援。嵐嵐剛開始訓練時言語、大肌肉、進食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同齡小朋友;經過三年多的訓練後,現在嵐嵐已能進食粥類食物,更可以自行如廁,說話和走路也大有進步。          姚女士很感激中心團隊的照顧,她直言這種照顧是一支強心針,讓她知道怎樣去面對困難,「因為如果連我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以後嵐嵐還可以依靠誰?」嵐嵐一家的路雖不易行,但保良局會繼續作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其家人的強大後盾。          保良局透過本局資源及善長的捐款支持,讓有經濟困難的孩子可以獲得適切而全面的訓練服務,守護孩子成長,全面支援家庭。  
如鄰舍的咫尺情

如鄰舍的咫尺情

帶著食物援助包來到受助者譚婆婆的家門前,隱約看到鐵閘布簾後的譚婆婆出來迎接。「係咪吳姑娘呀?好耐無見,好掛住你啊!」隨行的吳姑娘熟練的叫我們踏入家門,然後與譚婆婆一起整理桌椅。一坐下,譚婆婆又說,「婆婆唔叻,唔識字,好彩你叫吳姑娘,12345我仲識,我識叫你5姑娘。」兩人相視而笑,彷如老朋友相聚。   譚婆婆也算是保良局的「老朋友」,她2014年開始接受本局食物援助。   譚婆婆每月生活只靠長者生活津貼,女兒多年前已失去聯絡,婆婆現在獨力照顧13歲的孫女,屬跨代照顧個案。譚婆婆早年於地盤工作時弄傷了兩腿膝蓋,關節亦開始退化,近年只能靠拾紙皮增加收入,近月因疫情緣故,婆婆怕感染病毒傳染孫女,因此已放棄了拾紙皮工作,只能在生活上更加慳。她數日才捨得換一次口罩;每天早午餐加起來當一餐;每次到食物銀行拿食物,為了慳2元搭車錢,寧願步行超過30分鐘去領取物資;她常掛在嘴邊的是「希望留多一點給孫女」。   因此,當譚婆婆知道保良局扶弱計劃讓她可以得到額外的食物包時,她萬分感激保良局。「食物包有麵好正!樣樣都齊,幫輕咗我好多!我又可以煮腸仔麵俾孫女食!」婆婆拿著食物包中的超市禮券喜從心來,還興奮的告訴孫女「我哋可以去買多啲腸仔了!」   當我們關心婆婆夠吃與否時,譚婆婆感恩的說「夠了夠了,我不會多取,夠用就可以了。我哋窮,但也有人比我哋更窮,夠用就可以了!」婆婆很少為自己打算,整個傾談過程常常問我們坐得辛苦與否,又抱歉只有風扇沒有冷氣,還叮囑一段時間沒見的吳姑娘早點回工作間,「你早點回去吧,用了你一個小時,食物銀行忙著呢!」   平日分發食物援助時,吳姑娘也會把握機會關心受助者身心狀況,支援受眾物質的同時,也給予他們情緒上的關顧。但因疫情緣故,食物銀行需要支援更多基層家庭,個別關顧時間也相應減少了。吳姑娘知道我們上門訪問譚婆婆,她也特意調時間來見見婆婆,除為了來探探老朋友,也想親手將這食物包送給她,免卻她來回步行之苦。   一個食物包,一小時相聚,一見如故。食物援助紀錄表上是一個名字,背後卻是一個為照顧孫女努力生活的長者故事。分發食物,可以是機械式的工作,也可以是一個雪中送炭的咫尺善行。  
玩樂中學懂珍惜與環保 流動玩具圖書車分享快樂

玩樂中學懂珍惜與環保 流動玩具圖書車分享快樂

小朋友總希望有新玩具,但玩具種類太多,難道小朋友每次玩厭便要再買新玩具?此舉既浪費亦不環保。保良局流動玩具圖書車穿梭本港7 個公共屋邨,免費借出圖書及玩具予小朋友,讓他們學懂「有借有還」,玩樂之餘建立責任感及學會珍惜玩具,亦令玩具生命得以延續,達致環保效果。   保良局流動玩具圖書車服務獲香港玩具廠商會及香港玩具協會慷慨捐款支持營運及增添玩具,現時車上有約500 件玩具及150 本圖書,供幼兒至13歲兒童免費借用。小朋友借用玩具或圖書前需申請加入成為會員,憑會員證每次借用1 件玩具或1 本圖書兩星期,並可於玩具圖書車下次到訪時續借一星期,如歸還後可再借用其他玩具。 負責服務的保良局周兆初紀念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鄭啟良表示,為培養小孩的責任感,他們借用玩具時需要簽名,歸還時工作人員會當面點算配件,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功感,得知自己有能力保管好玩具,而逾期歸還玩具亦會被罰款5 元。他又指流動玩具圖書車十分受家長及小朋友歡迎,每年服務多達25,000人次,期望未來可獲得更多善長捐款,拓展成車隊將服務推廣至更多地點,落區入邨分享快樂,又計劃未來在各屋邨舉辦回收玩具活動,鼓勵市民捐贈仍然「新淨」的舊玩具,與他人分享快樂。   查詢詳情 電話 3462 626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兒童與主席相聚

「回家」到成家,新婚前住宿兒童與主席相聚

愛意洋溢的二月,素色打扮的一對伊人站在保良局中座大樓門前,他們是阿錦和阿錦的太太。中學階段,由於家庭緣故,阿錦曾暫住在保良局兒童之家幾年。離開家舍將近十年,今天他應保良局的邀請回到保良局總部,團聚之餘,也與陳黎惠蓮主席一起探望住在總局的住宿兒童。   不少人誤以為住宿兒童的日子都過得很悽慘,但阿錦卻笑說未然。「剛入住家舍時,我是萬般不情願的,但隨著日子過去,開始感受到家舍職員的關愛,而且跟其他小朋友又開始熟稔,我漸漸開始喜歡上這裏的生活,甚至在搬離家舍時不捨得要哭出來了。」太太在旁補充說︰「阿錦常常跟我說他在家舍生活的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家舍的生活塑造出阿錦樂天的個性,正所謂知恩圖報,阿錦現時會不定時到家舍當義工,例如在誼親日擔任工作人員,或在週末時帶「細佬妹」出外遊玩。「想當年『哥哥』『姐姐』對我照料有加,特別在我剛入住期間,常常主動跟我聊天遊玩,令我很快便融入這個大家庭,現在我也想以『哥哥』的身份回饋這個大家庭。」   問到在家舍生活中最難忘的畫面,阿錦說是離開家舍的那一天。「我在18歲生日前一天離開家舍,那晚我正提著行李箱,準備走了,職員和其他小朋友都跟我一一道別,唯獨一直照顧我的阿Sir不在,我猜他一定是不想看到我離開的背影,於是我走到他的房門打算跟他告別,卻發現他在房間偷偷拭淚。」十年彈指一過,阿錦與阿Sir和家舍朋友的關係沒有隨時間而變質,「我在去年都邀請了他們出席我的婚禮,希望他們見證我邁入人生下一個階段。」   談笑間,主席笑得雙眼像彎月一樣。「我真的很開心,上任以來一直想跟曾經在本局住宿的兒童聊天。得知阿錦在保良局家舍的日子過得快樂,我便心安了。」回朔保良局歷史,兒童住宿」服務,但保良局關懷住宿兒童的心卻持續未斷。「從145年前到今天,我們初心不變,未來也會一直守護有需要的小朋友,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安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