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万里寻根

万里寻根

现居於美国的陈伟杰教授自出生就在保良局居住,直到四岁时才被领养至美国。转眼三十多年过去,陈教授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已经成家立室,在这个人生里程碑,他开始追寻自己的「根」。   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追寻,陈教授在今年终於寻得生母身份,可是却发现生母早已离世。得知陈教授情况后,保良局积极协助,补完陈教授的人生拼图。早前,陈教授来临本局,了解当年住宿情况,顺道带同妻儿参观儿时居住的儿童家舍。   「今次特意带同家人一起回局,希望能让他们了解我儿时的生活环境。」家舍、走廊、厨房、游乐场,一砖一瓦都牵引著陈教授顺著回忆的阶梯,寻回他昔日的生活痕迹。「虽然现在我对家舍的回忆有点模糊,但每当我看旧照片时,都会触动到我的心扉。特别是今次能重游家舍,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他续言∶「我从照片中笑容满脸的自己,看得出保良局的职员非常关爱住宿儿童,我亦非常感谢他们细心照顾年少的我。」   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追寻身世,此刻答案就在眼前,陈教授难掩紧张之情。在消化资料之后,他终於如释重负。「感谢保良局的帮助,我很开心可以收到当年住家舍时的文件,了解到当年的住宿情况。」翻阅当年的入住记录,陈教授亦了解到更多生母的背景,他说∶「知道生母的背景后,心里很难过,原来她当时的生活不并容易。」现时陈教授仍努力找寻生母最后一任丈夫,希望从他的口中了解更多生母的为人。「未来几个月也会再来香港,追寻更多记录。」   保良局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自创局以来一直向有需要的住宿儿童提供24小时全面生活照顾及多元化服务,以协助其健康成长及培养良好品德,重建及连系与家人关系,直至回家团聚或独立生活。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专业、关爱 超越工作间

作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飞黄腾达、名成利就,其实子女只要能够平安健康长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黄太非常幸运,第一胎怀了双胞胎,夫妇二人满心期待迎接两个女儿。可是,黄太在怀孕31周时,血液指标异常,须立即剖腹生产。就这样,黄太在毫无心理准备下提早迎接两个新生命,打乱原定计划。 双胞胎虽顺利出生,但身体还未完全發展,须住进保温箱,细小的身驱插着喉管依赖呼吸机协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时只有1.4kg,医生指体重过轻患上發展迟缓的风险较高,「当时心情複杂,非常担心两个女儿的健康,亦担心他们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长⋯⋯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产妈妈一直为我打气,明明她自己身体不适,但她见我的情况不太乐观,还不忘安慰我、鼓励我,又教我怎样照顾早产女儿、如何申请到儿童發展中心跟进女儿發展进度,多得她,徬徨无助的心都定下来,惜未有留下联络方式便道别了出院回家。」 黄太的丈夫需不时到外地工作,故她产后成为全职妈妈,承担着照顾两名早产婴儿的巨大压力,「一般初生婴儿大概在数月大时已可逐渐抬头、翻身、坐起来,但芊熙却迟迟不懂,对什麽都没有大反应,發展似乎落后于人,而且较少發声,又担心她以后不会说话或智力不足。」 庆幸芊熙10个月大时,经社会福利署转介,便开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儿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语治疗师及特殊幼儿工作员的训练。没料到,黄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产妈妈,原来她就是中心的高级特殊幼儿工作员–凌姑娘。「虽然凌姑娘并非专属负责芊熙的个案,但她与中心团队都很关心我们,每当我遇到育儿或照顾上的问题,他们都乐意详细解答,又常常鼓励我不要着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谈到缘份早在医院开始,凌姑娘笑说︰「我当初只是透过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身边的妈妈,没想到会在中心裡重遇黄太呢!」不少家长都担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早产儿父母特别紧张,担心会落后同龄孩子许多。任职13年特殊幼儿工作员的凌姑娘表示,其实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许今天做不到,总有一天会学懂,故毋须与他人比较。作为特殊幼儿工作员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质,而非放大其缺点。同样作为母亲的她,不时提醒家长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长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而强加压力于孩子身上,长远只会影响亲子关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训练外,亦会按姑娘和治疗师的建议,跟芊熙在家玩游戏训练,逐步见证女儿的进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确比同龄孩子稍为落后,经过持续2年多的训练后,现时其發展已与同龄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黄太笑谓,「能够看见女儿健康成长已很满足,当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团队一直以来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时,他们的鼓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芊熙从抬头转身、学爬学坐,甚至开口叫「妈妈」或许比别人慢了点,但黄太一直努力照顾,陪伴女儿一起上课训练,见证着芊熙每个细微进步。每一件别人眼中的平常事,对于黄太来说,都得来不易。「只要两个女儿能够平安健康长大,我就已经心满意足。」
专业舞蹈员-阿正

专业舞蹈员-阿正

两岁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静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会静静地坐在一旁,连照顾他的家舍职员亦难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适的舞台上仍是会闪闪发亮的。在家舍没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来顿时变成另一个人,成为众人的焦点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们的「舞王」。   阿正小时候已十分喜欢跳舞,起初会上网看影片自学,然而,单靠自学难以进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难以练好。幸而,小学四年级时,阿正认识到同样热爱跳舞的张姑娘。张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赋,主动与阿正排舞、练习、并安排阿正参与谊亲日等局内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让阿正逐渐建立自信。   阿正的梦想是成为专业的舞蹈员,希望到舞蹈学校学习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学舞对阿正而言绝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学费亦不菲,令阿正对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终是张姑娘的一个问题,让阿正认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系咪想做dancer(舞蹈员)?」   其后在张姑娘和社工的协助下,阿正获得保良局儿童全人发展计划资助,到专业的舞蹈学校学习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岁、即将离局的「最后一个谊亲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浑身解数,以舞蹈回馈助养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凭试后,到香港演艺学院进修舞蹈,朝着舞蹈员方向进发,「希望日后以舞蹈老师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谊亲日帮忙。」  
特殊孩子妈妈的分享

特殊孩子妈妈的分享

母亲背起孩子,所担起的除了孩子重量,更有别人目光、家人想法、长辈意见、同侪压力、自我质疑、对孩子期望,那重量有时令妈妈也忘记了自己。   特殊孩子妈妈情况更甚。   五岁的梓谦有自闭倾向,梓谦妈妈在照顾孩子时像变了另一个人。 「我会乜都闹左先,好想佢快d跟上进度,好想佢快d肯听从指令。」 怒气背后,是压力,是无助,是担心。 「好想儿子由主流教育转到特殊幼儿中心,呢个系对佢最好安排,长辈却反对。喺公众地方,因为儿子唔听话,外人常时报以奇怪目光,最难听系听到人讲『你个仔系咪傻架?』令我自信心好低落。」   自闭症孩子不善表达情感,因此社交能力亦较弱。在管教上,父母很想改善,却有时适得其反,变成了压力的源头,关系的破口。   一年多前,梓谦开始在保良局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受训,梓谦妈妈亦在社工及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下,了解如何管教特殊孩子。   中心强调建立孩子自信,鼓励梓谦做小班长;治疗师亦作出针对性介入,以梓谦喜欢的英文作切入点,开始训练。起初梓谦在上堂时仍不时有打人的行为,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后,行为及自我管理能力亦大大改进。   至於梓谦妈妈,亦在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掌握母子关系的真谛。   「我唔可以将别人标准挂喺自己儿子身上,以前嘅我,一心想儿子进步,却无理会自己都应该要进步,过份要求孩子其实系无用嘅。社工同埋临床心理学家令我了解到,我疏忽左自己做家长嘅应有态度。我好想多谢卢经理、社工马姑娘、临床心理学家吴生,喺我最困难嘅时候陪住我成长!」   曹金霖幼儿学习中心卢頴经理表示:「我好欣赏梓谦妈妈好努力去学习,亦都好重视同梓谦嘅关系。喺帮助特殊孩子嘅同时,我哋更加需要系陪伴家长去面对,因为一方面家长扮演好重要嘅角色,佢哋嘅积极参与、正面接纳小朋友嘅态度,对改善孩子情况带来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家长往往系最受压果个,我哋必须要有专业支援。」   表达能力、情绪控制的改善,令梓谦在最新一次评估只是轻度,更令梓谦妈妈感到欣慰是,他与儿子关系的改善,「儿子常时会走来叫我一齐玩车车,又要我抱抱。」当问到有什么说话想跟梓谦说,妈妈深呼吸了一口气,然后说:「梓谦多谢你陪住我,我哋一齐努力,你嘅出现,令我知道妈妈有好多野都要学习,多谢你俾机会我学习做一个好妈妈!」   世上最难担任的岗位,就是父母,然而,却只能边做边学,梓谦妈妈回顾自己与孩子的改变,很想勉励同路人:「你开心,孩子就会开心架!所以,尽量自己开心一点,放松一点,孩子系会俾你嘅欣赏打动架!」   泪水养大孩儿,在此向每一位妈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及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