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萬里尋根

萬里尋根

現居於美國的陳偉傑教授自出生就在保良局居住,直到四歲時才被領養至美國。轉眼三十多年過去,陳教授不但學有所成,而且已經成家立室,在這個人生里程碑,他開始追尋自己的「根」。   經過十年鍥而不捨的追尋,陳教授在今年終於尋得生母身份,可是卻發現生母早已離世。得知陳教授情況後,保良局積極協助,補完陳教授的人生拼圖。早前,陳教授來臨本局,了解當年住宿情況,順道帶同妻兒參觀兒時居住的兒童家舍。   「今次特意帶同家人一起回局,希望能讓他們了解我兒時的生活環境。」家舍﹑走廊﹑廚房﹑遊樂場,一磚一瓦都牽引著陳教授順著回憶的階梯,尋回他昔日的生活痕跡。「雖然現在我對家舍的回憶有點模糊,但每當我看舊照片時,都會觸動到我的心扉。特別是今次能重遊家舍,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他續言︰「我從照片中笑容滿臉的自己,看得出保良局的職員非常關愛住宿兒童,我亦非常感謝他們細心照顧年少的我。」   千里迢迢遠道而來追尋身世,此刻答案就在眼前,陳教授難掩緊張之情。在消化資料之後,他終於如釋重負。「感謝保良局的幫助,我很開心可以收到當年住家舍時的文件,了解到當年的住宿情況。」翻閱當年的入住記錄,陳教授亦了解到更多生母的背景,他說︰「知道生母的背景後,心裏很難過,原來她當時的生活不並容易。」現時陳教授仍努力找尋生母最後一任丈夫,希望從他的口中了解更多生母的為人。「未來幾個月也會再來香港,追尋更多記錄。」   保良局秉承「保赤安良」的宗旨,自創局以來一直向有需要的住宿兒童提供24小時全面生活照顧及多元化服務,以協助其健康成長及培養良好品德,重建及連繫與家人關係,直至回家團聚或獨立生活。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專業、關愛 超越工作間

作為父母,孩子不一定需要飛黃騰達、名成利就,其實子女只要能夠平安健康長大,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黃太非常幸運,第一胎懷了雙胞胎,夫婦二人滿心期待迎接兩個女兒。可是,黃太在懷孕31周時,血液指標異常,須立即剖腹生產。就這樣,黃太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提早迎接兩個新生命,打亂原定計劃。   雙胞胎雖順利出生,但身體還未完全發展,須住進保溫箱,細小的身驅插著喉管依賴呼吸機協助呼吸,而妹妹芊熙出生時只有1.4kg,醫生指體重過輕患上發展遲緩的風險較高,「當時心情複雜,非常擔心兩個女兒的健康,亦擔心他們不能像正常小孩般成長⋯⋯幸而,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待產媽媽一直為我打氣,明明她自己身體不適,但她見我的情況不太樂觀,還不忘安慰我、鼓勵我,又教我怎樣照顧早產女兒、如何申請到兒童發展中心跟進女兒發展進度,多得她,徬徨無助的心都定下來,惜未有留下聯絡方式便道別了出院回家。」   黃太的丈夫需不時到外地工作,故她產後成為全職媽媽,承擔著照顧兩名早產嬰兒的巨大壓力,「一般初生嬰兒大概在數月大時已可逐漸抬頭、翻身、坐起來,但芊熙卻遲遲不懂,對什麼都沒有大反應,發展似乎落後於人,而且較少發聲,又擔心她以後不會說話或智力不足。」   慶幸芊熙10個月大時,經社會福利署轉介,便開始到保良局慧妍雅集兒童發展中心接受言語治療師及特殊幼兒工作員的訓練。沒料到,黃太竟然重遇同房的待產媽媽,原來她就是中心的高級特殊幼兒工作員–凌姑娘。「雖然凌姑娘並非專屬負責芊熙的個案,但她與中心團隊都很關心我們,每當我遇到育兒或照顧上的問題,他們都樂意詳細解答,又常常鼓勵我不要著急,安定我不安的心情。」   談到緣份早在醫院開始,凌姑娘笑說︰「我當初只是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鼓勵身邊的媽媽,沒想到會在中心裡重遇黃太呢!」不少家長都擔心子女的成長,尤其是早產兒父母特別緊張,擔心會落後同齡孩子許多。任職13年特殊幼兒工作員的凌姑娘表示,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發展程度都有快有慢,或許今天做不到,總有一天會學懂,故毋須與他人比較。作為特殊幼兒工作員就是要發掘小朋友的特質,而非放大其缺點。同樣作為母親的她,不時提醒家長首先了解子女的成長步伐,不要局限小朋友的可能性。如期望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大而強加壓力於孩子身上,長遠只會影響親子關係。   「除了每星期在中心接受訓練外,亦會按姑娘和治療師的建議,跟芊熙在家玩遊戲訓練,逐步見證女兒的進步。」芊熙早期的發展的確比同齡孩子稍為落後,經過持續2年多的訓練後,現時其發展已與同齡足月出生的小朋友相若。黃太笑謂,「能夠看見女兒健康成長已很滿足,當然最感激是凌姑娘和中心團隊一直以來的陪伴。在我最迷茫時,他們的鼓勵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芊熙從抬頭轉身、學爬學坐,甚至開口叫「媽媽」或許比別人慢了點,但黃太一直努力照顧,陪伴女兒一起上課訓練,見證著芊熙每個細微進步。每一件別人眼中的平常事,對於黃太來說,都得來不易。「只要兩個女兒能夠平安健康長大,我就已經心滿意足。」    
專業舞蹈員-阿正

專業舞蹈員-阿正

兩歲起便入住保良局家舍,生性文靜怕生的俞天正阿正,起初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連照顧他的家舍職員亦難留意到他。幸好,人在合適的舞台上仍是會閃閃發亮的。在家舍沒有被注目的他,跳起舞來頓時變成另一個人,成為眾人的焦點所在,更是保良局小朋友們的「舞王」。   阿正小時候已十分喜歡跳舞,起初會上網看影片自學,然而,單靠自學難以進步,甚至一些基本功也難以練好。幸而,小學四年級時,阿正認識到同樣熱愛跳舞的張姑娘。張姑娘看到了阿正的天賦,主動與阿正排舞、練習、並安排阿正參與誼親日等局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讓阿正逐漸建立自信。   阿正的夢想是成為專業的舞蹈員,希望到舞蹈學校學習跳舞技巧,然而外出學舞對阿正而言絕不容易,因家舍外的世界既陌生又可怕,跳舞學費亦不菲,令阿正對前路感到十分迷惘。最終是張姑娘的一個問題,讓阿正認清了自己的心意︰「你自己係咪想做dancer(舞蹈員)?」   其後在張姑娘和社工的協助下,阿正獲得保良局兒童全人發展計劃資助,到專業的舞蹈學校學習爵士舞及街舞。在阿正踏入18歲、即將離局的「最後一個誼親日」,他在舞台上施展渾身解數,以舞蹈回饋助養人一直的支持。   阿正希望在文憑試後,到香港演藝學院進修舞蹈,朝着舞蹈員方向進發,「希望日後以舞蹈老師身份回到家舍,在上誼親日幫忙。」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特殊孩子媽媽的分享

母親背起孩子,所擔起的除了孩子重量,更有別人目光、家人想法、長輩意見、同儕壓力、自我質疑、對孩子期望,那重量有時令媽媽也忘記了自己。   特殊孩子媽媽情況更甚。   五歲的梓謙有自閉傾向,梓謙媽媽在照顧孩子時像變了另一個人。 「我會乜都鬧左先,好想佢快d跟上進度,好想佢快d肯聽從指令。」 怒氣背後,是壓力,是無助,是擔心。 「好想兒子由主流教育轉到特殊幼兒中心,呢個係對佢最好安排,長輩卻反對。喺公眾地方,因為兒子唔聽話,外人常時報以奇怪目光,最難聽係聽到人講『你個仔係咪傻架?』令我自信心好低落。」   自閉症孩子不善表達情感,因此社交能力亦較弱。在管教上,父母很想改善,卻有時適得其反,變成了壓力的源頭,關係的破口。   一年多前,梓謙開始在保良局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受訓,梓謙媽媽亦在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下,了解如何管教特殊孩子。   中心強調建立孩子自信,鼓勵梓謙做小班長;治療師亦作出針對性介入,以梓謙喜歡的英文作切入點,開始訓練。起初梓謙在上堂時仍不時有打人的行為,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後,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亦大大改進。   至於梓謙媽媽,亦在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掌握母子關係的真諦。   「我唔可以將別人標準掛喺自己兒子身上,以前嘅我,一心想兒子進步,卻無理會自己都應該要進步,過份要求孩子其實係無用嘅。社工同埋臨床心理學家令我了解到,我疏忽左自己做家長嘅應有態度。我好想多謝盧經理、社工馬姑娘、臨床心理學家吳生,喺我最困難嘅時候陪住我成長!」   曹金霖幼兒學習中心盧頴經理表示:「我好欣賞梓謙媽媽好努力去學習,亦都好重視同梓謙嘅關係。喺幫助特殊孩子嘅同時,我哋更加需要係陪伴家長去面對,因為一方面家長扮演好重要嘅角色,佢哋嘅積極參與、正面接納小朋友嘅態度,對改善孩子情況帶來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家長往往係最受壓果個,我哋必須要有專業支援。」   表達能力、情緒控制的改善,令梓謙在最新一次評估只是輕度,更令梓謙媽媽感到欣慰是,他與兒子關係的改善,「兒子常時會走來叫我一齊玩車車,又要我抱抱。」當問到有什麼說話想跟梓謙說,媽媽深呼吸了一口氣,然後說:「梓謙多謝你陪住我,我哋一齊努力,你嘅出現,令我知道媽媽有好多野都要學習,多謝你俾機會我學習做一個好媽媽!」   世上最難擔任的崗位,就是父母,然而,卻只能邊做邊學,梓謙媽媽回顧自己與孩子的改變,很想勉勵同路人:「你開心,孩子就會開心架!所以,盡量自己開心一點,放鬆一點,孩子係會俾你嘅欣賞打動架!」   淚水養大孩兒,在此向每一位媽媽,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