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員工故事分享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愛

記住每一個面孔 守護每一段緣份

記住每一個面孔 守護每一段緣份

崗亭裡有冷氣、有座位,他卻總是走出來。在保良局總部進出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獲門警盧俊文(Michael)熱切歡迎。早、中、夜更的忙碌工作,都沒能框住他的熱情;上班前後,Michael每星期好幾天都在總部擔任義工,協助照料幼童。看守總部是職責,守護孩子是他的初心。   不一樣的警衛工作 6年前打算開展半退休生活的Michael,在朋友介紹下成為保良局門警團隊一員。原以為當門警尚算輕鬆的他,入職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不簡單。保良局總部除了辦公室,還有向公眾開放的歷史博物館、上下課時間甚為繁忙的幼稚園、安頓孩子的家舍和嬰兒組。既要應付出入車輛的安排,亦要留意學童安全;要小心核實進出人士身份,亦要歡迎公眾參觀博物館。 「阿女,返嚟喇?」面對每日以千計的人流,除了隨機應變,最穩紮穩打的方法就是認住常見的面孔。不論同事、老師、家長、小朋友,Michael總會逐一打招呼,情況許可更會寒暄一番。新同事入職,他亦會主動認識,「喺個腦入面登記佢個樣」。   總有享受的理由:「見到小朋友就開心」 令人訝異的除了Michael的記憶力,還有他敏銳的觀察力。哪些小朋友喜歡在水池看蝌蚪,哪幾個孩子升上小學後變得牙尖嘴利,他都一清二楚。大概因為察覺到Michael的細心和愛心,在保良局工作約兩年後,社工便介紹他成為義工。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Michael當然一口答應。   起初Michael只是在活動前後佈置還原場地,後來便正式登記成為嬰兒組義工,協助照顧家庭有困難的幼童。為手抱嬰兒餵奶、與蹣跚學步的幼童玩耍、節日帶孩子外出遊玩,無論所照顧的小朋友是哪個年齡、哪種個性,Michael都甘之如飴。「返完日更,4點鐘就啱啱好去餵飯仔!」工作9小時後,一想起與小朋友見面,Michael就不覺疲累。   嬰兒組的孩子由初生至3歲不等,因家庭困難經社會福利署轉介送到保良局。當家庭環境好轉,小朋友便可以回家,與原生家庭重聚。相處了一段時間,突然不再見到某個孩子,Michael也曾感到失落:「每個小朋友情況都唔同,到佢哋可以返屋企嘅時候,真係會戥佢哋開心,但係又難捨難離。」   人來人往,每一段都是緣份 6年間,Michael見證了不少家舍孩子長大成人;已離開家舍的,卻總有回來的人,有的當義工,有的成為社工。看見孩子回饋照顧他們的機構,Michael份外欣慰。相信相識就是緣份的他,在崗亭內外留意着來往的每個人,目光不止於責任,更在對每個人的關心。
福利工作員-芯苗

福利工作員-芯苗

芯苗的細心照顧,為局童的家舍生活添上色彩。 「咁細嘅小朋友,點解要有呢段遭遇?其實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得到適當的照顧。」   保良局為無數有家庭困難的小朋友提供住宿與照顧服務,其中總局的「新生家」是全港唯一一間提供緊急兒童住宿服務的憲報刊載兒童收容所。小朋友初到陌生的環境,無疑會十分緊張、不安,前線同事的細心照顧、默默陪伴,為小朋友帶來無限溫暖。   芯苗是新生家其中一位福利工作員,她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原來已經在保良局「新生家」家舍工作三年,曾照顧逾300位因家庭突變、父母離異、去世、入獄、患病甚至被虐待,而失去家庭照顧的小朋友。「有時半夜兩、三點突然門鐘響,原來係警察送小朋友入來,當時最重要的,是先照顧佢哋嘅生理需要,為小朋友準備食物、床舖。」   安撫他們的情緒也是職員相當重要的工作,芯苗指家舍設有「黃金兩小時」,初到局的小朋友會由一位職員專責照顧,作為他們的「Buddy」,解答他們對住局生活的疑問,紓緩他們的不安。   家舍小朋友家庭背景複雜,難免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要打開他們的心窗、教導他們,所花的心力絕對不少,「要好有耐性,例如佢哋發脾氣時,會教佢哋試下緊握拳頭企喺旁邊冷靜,再慢慢解釋點解咁做唔啱,一步一步將問題改正。我希望小朋友將來可以帶著在局內學懂的知識、待人接物的正確態度離開。」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家舍男家長 - 張家輝

25歲,正值青春年華,有人在為事業打拼,有人準備組織家庭。而25歲的張家輝,已成為14個男孩的「爸爸」。這位張家輝,並非大家在螢幕看見的那位。人稱張SIR的他是社工系碩士生,亦是保良局兒童組院舍的「家長」,需定期照顧14個「兒子」。   由張SIR負責照顧的「和平家」共有14個6-18歲的男孩,張SIR每天會以「爸爸」的身分叫兒子起床上學、梳洗、食早餐、收拾碗筷,然後會接放學和教導功課。除了「爸爸」,張SIR還擔當著很多不同角色。跟數名中學生相處時,張SIR認為自己比較像「哥哥」,會跟他們談笑風生,又會一起聊心事,輕鬆地和他們建立關係。張SIR笑言自己亦像位託管班的「補習老師」般,在自修時間為他們溫習教導功課。在假日,張SIR則化身成「健身教練」,訓練他們的體能,督促他們多做運動。   雖然院舍家長的工時長,但為了可以有更多時間接觸新一代,張SIR由中學輔導老師轉為投身保良局大家庭。在家舍居住的孩子因為種種家庭問題未能在原生家庭得到適當的照顧,成長中更缺乏父親的關懷,所以張SIR希望運用「爸爸」的身份,給予他們關心和愛。張SIR又提到每個孩子的背景獨特,經歷的家庭問題亦不同,所以需要用不同的尺與每位孩子相處,才能跟他們建立關係,得到他們信任和帶給他們安全感;但同時,一定要一視同仁,讓孩子明白到處理大問題時有同一標準。   張SIR希望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發掘夢想,找到人生方向,更盼望他們能踏實地做個好男生,這就是他作為「爸爸」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