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Love @ Po Leung Kuk

Donate Now!

Sharing Love

Children Sponsor: Mrs Wong and Ms Wong (Chinese only)

Children Sponsor: Mrs Wong and Ms Wong (Chinese only)

「對我嚟講,做善事只係諗住付出,能夠同呀女一齊助養,不知不覺間令我哋嘅關係更加密切,更多話題,呢啲原來係我自己都未必察覺到嘅收穫。」   要堅持行善多年,談何容易;更何況是把善行傳承,影響家人及身邊人?但眼前的黃太及黃小姐做到了,二人一起助養兒童,轉眼已是二十載。她們的善行持續多年,宛如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孕育生命為己任。   除了想做善事,黃太二十年前參加助養計劃時,也希望透過此計劃教育子女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因此她決定帶同子女一起探望受助兒童。「當時期望受助兒童同我嘅仔女能夠互相陪伴,亦希望仔女知道小朋友各有唔同嘅成長背景同歷程。」起初,當時就讀初中的女兒只是以陪伴的角色與媽媽一起探望助養兒童;漸漸地,就讀鄰近中學的黃小姐放學後有時會主動到局內探望,亦愈發享受與小朋友相處的時光,因而在一年後也加入助養行列,並且維持至今。這種「親子助養」的概念令母女二人的關係更為密切,她們經常互相分享助養小朋友的近況,在訪問期間,她們更是三句不離助養兒童。「對我嚟講,行善只喺諗住付出,並唔會期望有回報,但係能夠鼓勵呀女一齊加入助養,幫到有需要嘅小朋友之餘,我同呀女嘅關係都拉近咗,係最意外嘅得著。」原來這一顆在黃太心內種下的種子,也悄悄在女兒心裏萌芽。   輾轉廿年,兩人曾經助養多位小朋友,至今仍然助養的有小慧。小慧今年13歲,黃太及黃小姐在她5歲時開始助養,至今已有八年時光,亦是二人助養時間最長的兒童。黃小姐指,她們的關係十分親密,她透露,小慧每次知道她來探訪都會表現得很興奮,有時候黃小姐有事不能應約,小慧也會有點失望,皆因小慧一直暗自期待及珍惜她們相見的時間。小慧在訪問中比較沉默寡言,但在與黃小姐相處時就如另一人般滔滔不絕地分享,笑容經常掛在面上,問及小慧,她想了又想,最後以「無秘密」形容自己與黃小姐的關係。   河流連綿不斷,川流不息,就好比黃太及黃小姐,堅持行善多年,這份心意由女兒傳承下去。黃小姐從一開始只是單純地跟隨母親到局內探望小朋友,到與母親一同助養,加深親子關係。親子助養令黃太及黃小姐能夠在做善事,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之餘,同時促進兩人的關係,變得更為親密及融洽。「而家諗返起,會慶幸媽媽當初帶我到保良局探望小朋友,亦都會明白佢當時心入面想我一齊助養嘅心意。」   誠邀你與家人一起助養,體會這份彼此點亮生命的助養情。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一頓簡單的營養熱餐 緩解長者的經濟壓力

76歲的謝婆婆自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後,一直與50多歲女兒相依為命。謝婆婆長期受到眼疾影響,左眼近乎失明,而且右耳失聰,左耳聽力亦漸漸退化,生活上早已面對許多困難。然而,謝婆婆的女兒三年前更不幸患上急性中風,導致右邊上肢無力,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自理等都需要謝女士協助。由於女兒突然患上惡疾,無法工作,家中經濟頓時失去依靠,每月只能靠高齡津貼及微薄的積蓄來應付生活開支。   照顧中風病患者是漫漫長路,謝婆婆每天都付出時間、體力、精神,身心承受著莫大壓力。為了讓女兒盡快康復,謝婆婆堅持每天都會到家附近的街市購買新鮮食材,但她坦言感到心力交瘁。畢竟謝婆婆年紀大行動不便,又擔心前往人多聚集的地方會增加染疫風險,心情難免感到焦慮不安。加上受到疫情影響,日常生活又需要額外添置防疫物資,如口罩、消毒酒精、清潔用品等,令經濟拮据的謝婆婆百上加斤。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中心社工得知謝婆婆的情況後,立即為其申請「關愛無限‧共跨逆境」扶弱計劃,兩母女可享用免費的營養熱餐,頓時為二人解決燃眉之急。除了減輕謝婆婆的經濟負擔外,還因省卻外出購買食材及煮食時間,換來片刻休息時間之餘,亦可有更多時間陪伴女兒一起走過康復之路。   捐款支持    
(Chinese Only)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Chinese Only)研發痛風新療法與「吸金」細菌

(Chinese Only) 菠菜、三文魚、蝦等等食物,是痛風症病人要「拒諸門外」的誘惑,否則進食後令體內尿酸過高,只能靠打針或服藥治療,但有一定風險及副作用。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多位學生與其他學校組成聯合隊伍,研究出痛風症治療新方法,於「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擊敗了多間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學,成為其中一間獲得金獎的學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學隊伍獲得此殊榮。   人體難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濃度過高會形成晶體,令關節腫大和疼痛。研究團隊中有學生的親友因有痛風問題,故開始此項研究。經研究各類文獻及進行實驗,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大腸桿菌大量複製經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並注射進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風患者進食後消化酶可協助排走尿酸,亦無副作用。團隊期望未來,可朝藥物製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蔭棠中學與其他學校組成的聯校隊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獲得金獎。同學們發現香港地少人多,「魚菜共生」耕種方法近年越受歡迎,但經常出現重金屬累積超標的問題。研究隊伍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將其變成能吸附重金屬的生物,他們讓大腸桿菌的金屬硫蛋白過度表達(over-expression),及將排走重金屬的運輸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腸桿菌吸 收重金屬能力大增,從而首創出細菌過濾器「B-CAD」,並於實驗證明細菌過濾器能以低成本減低魚菜共生系統中的重金屬水平。
(Chinese Only)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Chinese Only)逆轉勝!母女檔跨越重重難關 – 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媽媽

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有母親為救壓在車底下的孩子,能夠徒手抬起一輪汽車;也有母親用自己的身驅掩護失足跌進路軌的兒子。今天,我們訪問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學生陳熙桐的媽媽,她以愛和勇氣守護她的女兒。   【生命鬥士戰勝病魔】   「熙桐患有『4號染色體缺損綜合症』,是罕見基因病,現時香港只有三名患者。」此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結構,包括面部結構、智力﹑語言,甚至會導致患者發展遲緩及出現癲癎等症狀。「我還記得熙桐一歲多時發高燒,並且出現癲癎症狀,醫生建議服用口服抗腦癇藥(俗稱「抽筋藥」),但有機會出現精神紛亂和出疹等副作用。一輪天人交戰後,我最終還是決定讓她服藥。」說罷,陳太雙眼含淚,懊悔之情充斥在她的臉上︰「服藥後熙桐就開始出疹,當天晚上被送進隔離病房,而血壓只有30,紅疹更漫延全身,就好像被火燒過一樣。醫生告訴我『熙桐今晚可能就會離開我們』。」心碎的聲音仿佛隔空傳來,當晚陳太立刻通知所有親友,眾人守在病房門為熙桐祈福。「奇蹟卻發生了,經過一夜,熙桐的紅疹竟然開始消退。」   熙桐的病情好轉了,但陳太卻病倒了。「在熙桐康復期間,我在醫院不眠不休了七天七夜,我非常自責,因為是我決定讓熙桐服藥的。」當時陳太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確診初期更要服用精神科藥物。「藥物使我神志迷糊,但我不想依賴藥物,因為我需要照顧熙桐,所以我轉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十多年後,我終於康復了。」憑著對熙桐的愛,陳太如鬥士般戰勝了情緒病。   【培養溝通能力 開展共融生活】   陳太沒有因為熙桐的病而對她放任︰「我希望她進步成長,但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只需和自己比較。」陳太特別重視溝通能力,她認為溝通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熙桐年幼時就帶她去看言語治療師,還在家中替她按摩口腔。「有時候熙桐的說話內容雜亂無章,我就會提醒她使用『五何法』整理思緒。」保良局陳麗玲(百周年)學校鄭老師補充道︰「透過家校合作,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發揮學生的所有潛能。」 時至今天,熙桐性格變得更加開朗,喜歡跟人聊天,陳太功不可沒。「她熱愛輕黏土,起初上課時,我會選擇冷門時間來避開人群,但後來發現她完全不怕生,跟主流學生相處融洽。」熙桐手工精巧,製作出來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不少人讚許,家人於是為她開設網店。除此之外,熙桐早年更參加了「保良百‧錦欖出友情計劃」,與保良局錦泰小學學生一起進行欖球運動訓練,同場競技。熙桐說︰「雖然運動很累,但跟朋友一齊做運動,很開心!」   正值母親節,熙桐一家都準備了精彩的節目,熙桐興奮地說︰「我們會去主題公園玩攤位遊戲,更會一邊欣賞企鵝一邊在餐廳用餐!我還打算自製心型朱古力送給媽媽呢!」熙桐笑著對陳太說︰「媽媽,I love you!」
你在,月便圓 (Chinese Only)

你在,月便圓 (Chinese Only)

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若然給他選擇,最後一點記憶留給誰,大概每個人也會留給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馮伯伯也不例外,80多歲的他患有腦退化症,記憶日漸褪色的他,唯有太太馮婆婆是他腦海最亮麗的色彩。馮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馮伯伯吃飯也會吃得更好,有一次馮婆婆感冒來不了安養院,馮伯伯就不斷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電話俾我老婆啦!」   因著這份牽掛,也因著對丈夫的愛,馮婆婆風雨不改,每天也來到安養院,為伯伯預備水果,然後一口又一口的餵到伯伯咀裡。同樣的動作,每天重複,大概這就是細水長流。   60年前的那個月圓,他們相識。結婚那天攝影師的出錯,所有婚照都沒了,當天的遺憾,成為了兩人今天回想時的笑話。在馮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憶已牢牢刻在腦裡,她最緊張的,是馮伯伯的身體,每當她聽到護理員跟她說: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會眉開眼笑:「好呀好呀,亞婆開心晒。」   問馮婆婆最開心的事,她重複的說:「感謝保良局的悉心照顧,讓他入住後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飯。」馮婆婆最記掛的,是想馮伯伯吃得好。   這對可愛的老夫妻,讓小編見證什麼是細水長流,什麼是承諾。婚照沒了,當天那「無論疾病、貧苦‧‧‧‧‧‧」的結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馮伯伯及馮婆婆,人月兩團圓,繼續美滿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鳴謝:保良局黃竹坑安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