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內容

保良故事集

我要捐款!

生命分享爱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助养承传 点亮彼此

「对我嚟讲,做善事只系谂住付出,能够同呀女一齐助养,不知不觉间令我哋嘅关系更加密切,更多话题,呢啲原来系我自己都未必察觉到嘅收获。」   要坚持行善多年,谈何容易;更何况是把善行传承,影响家人及身边人?但眼前的黄太及黄小姐做到了,二人一起助养儿童,转眼已是二十载。她们的善行持续多年,宛如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以孕育生命为己任。   除了想做善事,黄太二十年前参加助养计划时,也希望透过此计划教育子女一颗乐於助人的心,因此她决定带同子女一起探望受助儿童。「当时期望受助儿童同我嘅仔女能够互相陪伴,亦希望仔女知道小朋友各有唔同嘅成长背景同历程。」起初,当时就读初中的女儿只是以陪伴的角色与妈妈一起探望助养儿童;渐渐地,就读邻近中学的黄小姐放学后有时会主动到局内探望,亦愈发享受与小朋友相处的时光,因而在一年后也加入助养行列,并且维持至今。这种「亲子助养」的概念令母女二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她们经常互相分享助养小朋友的近况,在访问期间,她们更是三句不离助养儿童。「对我嚟讲,行善只喺谂住付出,并唔会期望有回报,但系能够鼓励呀女一齐加入助养,帮到有需要嘅小朋友之余,我同呀女嘅关系都拉近咗,系最意外嘅得著。」原来这一颗在黄太心内种下的种子,也悄悄在女儿心里萌芽。   辗转廿年,两人曾经助养多位小朋友,至今仍然助养的有小慧。小慧今年13岁,黄太及黄小姐在她5岁时开始助养,至今已有八年时光,亦是二人助养时间最长的儿童。黄小姐指,她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她透露,小慧每次知道她来探访都会表现得很兴奋,有时候黄小姐有事不能应约,小慧也会有点失望,皆因小慧一直暗自期待及珍惜她们相见的时间。小慧在访问中比较沉默寡言,但在与黄小姐相处时就如另一人般滔滔不绝地分享,笑容经常挂在面上,问及小慧,她想了又想,最后以「无秘密」形容自己与黄小姐的关系。   河流连绵不断,川流不息,就好比黄太及黄小姐,坚持行善多年,这份心意由女儿传承下去。黄小姐从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跟随母亲到局内探望小朋友,到与母亲一同助养,加深亲子关系。亲子助养令黄太及黄小姐能够在做善事,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之余,同时促进两人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及融洽。「而家谂返起,会庆幸妈妈当初带我到保良局探望小朋友,亦都会明白佢当时心入面想我一齐助养嘅心意。」   诚邀你与家人一起助养,体会这份彼此点亮生命的助养情。
一顿简单的营养热餐  缓解长者的经济压力

一顿简单的营养热餐 缓解长者的经济压力

76岁的谢婆婆自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后,一直与50多岁女儿相依为命。谢婆婆长期受到眼疾影响,左眼近乎失明,而且右耳失聪,左耳听力亦渐渐退化,生活上早已面对许多困难。然而,谢婆婆的女儿三年前更不幸患上急性中风,导致右边上肢无力,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自理等都需要谢女士协助。由於女儿突然患上恶疾,无法工作,家中经济顿时失去依靠,每月只能靠高龄津贴及微薄的积蓄来应付生活开支。   照顾中风病患者是漫漫长路,谢婆婆每天都付出时间、体力、精神,身心承受著莫大压力。为了让女儿尽快康复,谢婆婆坚持每天都会到家附近的街市购买新鲜食材,但她坦言感到心力交瘁。毕竟谢婆婆年纪大行动不便,又担心前往人多聚集的地方会增加染疫风险,心情难免感到焦虑不安。加上受到疫情影响,日常生活又需要额外添置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酒精、清洁用品等,令经济拮据的谢婆婆百上加斤。   保良局刘陈小宝长者中心社工得知谢婆婆的情况后,立即为其申请「关爱无限・共跨逆境」扶弱计划,两母女可享用免费的营养热餐,顿时为二人解决燃眉之急。除了减轻谢婆婆的经济负担外,还因省却外出购买食材及煮食时间,换来片刻休息时间之余,亦可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一起走过康复之路。   捐款支持    
研发痛风新疗法与「吸金」细菌

研发痛风新疗法与「吸金」细菌

菠菜、三文鱼、虾等等食物,是痛风症病人要「拒诸门外」的诱惑,否则进食后令体内尿酸过高,只能靠打针或服药治疗,但有一定风险及副作用。 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多位学生与其他学校组成联合队伍,研究出痛风症治疗新方法,於「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中击败了多间本港及世界知名大学,成为其中一间获得金奖的学校,是首次有香港中学队伍获得此殊荣。   人体难以自行排走尿酸,尿酸浓度过高会形成晶体,令关节肿大和疼痛。研究团队中有学生的亲友因有痛风问题,故开始此项研究。经研究各类文献及进行实验,团队发现可以利用大肠杆菌大量复制经基因改造的消化酶,再抽取此消化酶并注射进另一可食用益生菌,痛风患者进食后消化酶可协助排走尿酸,亦无副作用。团队期望未来,可朝药物制作方向研究。 另外,保良局何荫棠中学与其他学校组成的联校队伍「Hong Kong JSS」亦在今次iGEM 中获得金奖。同学们发现香港地少人多,「鱼菜共生」耕种方法近年越受欢迎,但经常出现重金属累积超标的问题。研究队伍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将其变成能吸附重金属的生物,他们让大肠杆菌的金属硫蛋白过度表达(over-expression),及将排走重金属的运输蛋白(cusF)基因敲除,令大肠杆菌吸 收重金属能力大增,从而首创出细菌过滤器「B-CAD」,并於实验证明细菌过滤器能以低成本减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重金属水平。
逆转胜!母女档跨越重重难关 – 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妈妈

逆转胜!母女档跨越重重难关 – 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妈妈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有母亲为救压在车底下的孩子,能够徒手抬起一轮汽车;也有母亲用自己的身驱掩护失足跌进路轨的儿子。今天,我们访问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学生陈熙桐的妈妈,她以爱和勇气守护她的女儿。   【生命斗士战胜病魔】   「熙桐患有『4号染色体缺损综合症』,是罕见基因病,现时香港只有三名患者。」此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结构,包括面部结构、智力、语言,甚至会导致患者发展迟缓及出现癫癎等症状。「我还记得熙桐一岁多时发高烧,并且出现癫癎症状,医生建议服用口服抗脑痫药(俗称「抽筋药」),但有机会出现精神纷乱和出疹等副作用。一轮天人交战后,我最终还是决定让她服药。」说罢,陈太双眼含泪,懊悔之情充斥在她的脸上∶「服药后熙桐就开始出疹,当天晚上被送进隔离病房,而血压只有30,红疹更漫延全身,就好像被火烧过一样。医生告诉我『熙桐今晚可能就会离开我们』。」心碎的声音仿佛隔空传来,当晚陈太立刻通知所有亲友,众人守在病房门为熙桐祈福。「奇迹却发生了,经过一夜,熙桐的红疹竟然开始消退。」   熙桐的病情好转了,但陈太却病倒了。「在熙桐康复期间,我在医院不眠不休了七天七夜,我非常自责,因为是我决定让熙桐服药的。」当时陈太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确诊初期更要服用精神科药物。「药物使我神志迷糊,但我不想依赖药物,因为我需要照顾熙桐,所以我转而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十多年后,我终於康复了。」凭著对熙桐的爱,陈太如斗士般战胜了情绪病。   【培养沟通能力 开展共融生活】   陈太没有因为熙桐的病而对她放任∶「我希望她进步成长,但不需要与他人比较,只需和自己比较。」陈太特别重视沟通能力,她认为沟通是相互了解的重要方法,所以在熙桐年幼时就带她去看言语治疗师,还在家中替她按摩口腔。「有时候熙桐的说话内容杂乱无章,我就会提醒她使用『五何法』整理思绪。」保良局陈丽玲(百周年)学校郑老师补充道∶「透过家校合作,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学生的所有潜能。」 时至今天,熙桐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喜欢跟人聊天,陈太功不可没。「她热爱轻黏土,起初上课时,我会选择冷门时间来避开人群,但后来发现她完全不怕生,跟主流学生相处融洽。」熙桐手工精巧,制作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不少人赞许,家人於是为她开设网店。除此之外,熙桐早年更参加了「保良百・锦榄出友情计划」,与保良局锦泰小学学生一起进行榄球运动训练,同场竞技。熙桐说∶「虽然运动很累,但跟朋友一齐做运动,很开心!」   正值母亲节,熙桐一家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熙桐兴奋地说∶「我们会去主题公园玩摊位游戏,更会一边欣赏企鹅一边在餐厅用餐!我还打算自制心型朱古力送给妈妈呢!」熙桐笑著对陈太说∶「妈妈,I love you!」
你在,月便圆

你在,月便圆

患有脑退化症的长者,若然给他选择,最后一点记忆留给谁,大概每个人也会留给相依大半生的另一半。   冯伯伯也不例外,80多岁的他患有脑退化症,记忆日渐褪色的他,唯有太太冯婆婆是他脑海最亮丽的色彩。冯婆婆每日到院舍探望,冯伯伯吃饭也会吃得更好,有一次冯婆婆感冒来不了安养院,冯伯伯就不断地嚷著:「老婆呢?老婆呢?打电话俾我老婆啦!」   因著这份牵挂,也因著对丈夫的爱,冯婆婆风雨不改,每天也来到安养院,为伯伯预备水果,然后一口又一口的喂到伯伯咀里。同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大概这就是细水长流。   60年前的那个月圆,他们相识。结婚那天摄影师的出错,所有婚照都没了,当天的遗憾,成为了两人今天回想时的笑话。在冯太心目中,照片已不重要,回忆已牢牢刻在脑里,她最紧张的,是冯伯伯的身体,每当她听到护理员跟她说: 「醒常今日好叻呀,全份午餐都食晒!」她就会眉开眼笑:「好呀好呀,亚婆开心晒。」   问冯婆婆最开心的事,她重复的说:「感谢保良局的悉心照顾,让他入住后可以移走胃喉,可以吃饭。」冯婆婆最记挂的,是想冯伯伯吃得好。   这对可爱的老夫妻,让小编见证什么是细水长流,什么是承诺。婚照没了,当天那「无论疾病、贫苦・・・・・・」的结婚誓言,今天仍然持守著。   祝福冯伯伯及冯婆婆,人月两团圆,继续美满幸福,吃得好,生活安好。   鸣谢:保良局黄竹坑安养院